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纠纷 > 医疗事故常识 > 民警如何处置医患纠纷

民警如何处置医患纠纷

时间:2024-03-24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8905
医患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有日趋紧张的趋势。有的地方医疗纠纷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医闹”,医疗纠纷的不断升级,危及到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那么民警如何处置医患纠纷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医患纠纷的警务处理方法

1、以说服为主要手段

在处理医患纠纷时,警务人员需要运用三种法宝:语言、武器和法律。语言是处理纠纷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武器则是偶尔需要使用的手段,而法律则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用于运用各种违法结果的处理。语言的使用好坏对于降低冲突的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警务人员来说,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必须言之有物,避免引起不满。警务人员需要能够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说服对方,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首先,警务人员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需要展现人情味。他们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注意自己的语气。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觉得警务人员有人情味,他们就会更积极地配合,为警务人员的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在处理一起医患纠纷时,患者得了肺癌,无论是否会会诊,结果都一样。然而,家属要求医院会诊,而医生的回答却是:“你家这种病,就是这么回事了,会不会诊也不会出现奇迹。”这样一来,家属就认为医生不负责任,产生争吵。如果患者死亡,家属就会说:“人没死就定诊,你医生见死不救。”这些言辞会对调解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结果。

警务人员还需要把握好节奏,只说应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更不要随意开不合时宜的玩笑。

其次,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在沟通中需要准确无误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适应时宜地进行讲话。对于发生的纠纷,他们不应随意表态,更不应横加指责,以免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对立情绪,导致僵局。

2、以理服人为目标

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中,警务人员不仅要能够说服对方,还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与患者沟通时,必须有理有据,循循善诱,只有理论离开了情感因素,对方才不愿意倾听。只有情理结合,才能使沟通双方达到共识的目的。

例如,姜埝淤溪镇的于某因慢性脓肿死亡,家属要求追究责任。警务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发现医院正在召集相关人员讨论真正的死亡原因。有人说是脑梗,有人说是肺梗等等,无法确定真正的死亡原因。警务人员就对大家讲,现在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讨论到最后,也只能是推论。如果解剖结果与我们的讨论结果不符,家属会坚持不放,这样会给处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因此,我们可以宣布死亡原因是猝死,医生只是人,不是神,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实。这样做可以尊重客观事实。

家属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求不挂水还要挂水?为什么医生只是看了一下,没有用手检查一下?警务人员可以从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指出医院工作的不足,并从同情死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解释老人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警务人员成功地处理了这起纠纷。

3、以智慧引导为手段

有时候,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只站在狭窄的角度看问题,思维过于简单,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比较肤浅或情绪化。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需要善于分析利弊,逐步引导患者及其家属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例如,消化科的朱*沂同志科室收治了一名肺癌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和癌症晚期,患者最终因各脏器衰竭而死亡。家属对此表示不解,要求追究责任。警务人员从肺癌的病理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解答了这种病的不可逆转性。然后,从年老体弱和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角度简述了药物不能接受的原因,以及导致各脏器衰竭的客观属性。通过这种方式,使患者家属对死者的死亡有了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终,家属积极配合处理了死者的后事。

二、何时追究医患纠纷的刑事责任

患者或其亲属以及其他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经公安机关劝导教育无效或造成后果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政处罚;如果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占据医疗机构诊疗或办公场所,寻衅滋事的;

(二)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殡仪馆或在医疗机构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等扰乱医疗秩序的;

(三)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四)破坏、抢夺医疗机构的设备、财产和病历、档案等重要资料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