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纠纷 > 计算机软件版权侵权中程序鉴定注意事项是什么

计算机软件版权侵权中程序鉴定注意事项是什么

时间:2024-08-12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1608
如果他人侵犯了自己的计算机软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程序中,被告是否构成侵权,往往是争议的焦点,这时候就需要做鉴定。那么,计算机软件版权侵权中程序鉴定注意事项是怎样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软件版权侵权中程序鉴定的注意事项

一、实质性相似的定义

实质性相似是指被告的作品与原告的作品相似到一定程度,除了解释为复制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实质性相似可分为两类:文字成分的相似和非文字成分的相似。非文字成分的相似强调从整体上的感受,主要考虑程序的组织结构、处理流程、使用的数据结构、所要求的输入形式、所产生的输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然而,非文字成分一般不属于软件的表达,因此通过非文字成分的相似来判断两个程序的实质性相似已被放弃。

二、计算机软件侵权中的接触要求

在计算机软件侵权中,只要求原告证明被告有接触目标程序的可能性,原告只需要证明其软件产品先于被告销售。

三、开发自己的目标程序的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被告不可能通过直接修改他人的目标程序来开发自己的目标程序,同时还要开发出对应的源程序。因此,即使双方的目标程序非常相似,也不能直接作为判决的依据。仅凭目标代码相似比例来判断侵权与否,这根本上否认了创作巧合的存在。

四、实质性相似中的“过滤”

在进行相似性比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进行过滤:1)由于表达方式受限而导致相似的程序代码的过滤;2)受外部因素限制的内容,例如软件兼容性的制约、硬件环境的限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直接受到所使用的芯片的限制)、软件所应用的行业要求等;3)该领域表达方式的有限性。

五、注意开发者故意放置的错误代码或死代码

在鉴定比对过程中,需要注意程序员在开发时故意放置的错误代码或死代码。

六、被告接触原告源代码时的鉴定对象选择

首先,将原告源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因为源程序是软件开发者身份的证明,没有源程序的支持,目标程序无法独立存在。如果该源程序无法编译成目标程序,则原告有可能因无法证明其设计开发了相应程序而承担不利的后果。如果被告未提交源程序,将编译后的目标程序与被告目标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不构成侵权。

如果被告提交了源程序,需要确定被告源程序与涉案目标程序的关系,即同一性问题。如果满足同一性,则直接将原被告双方的源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实质性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相反。如果不满足同一性,则采取与被告未提交源程序时相同的方式进行比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