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性相似是指被告的作品与原告的作品相似到一定程度,除了解释为复制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实质性相似可分为两类:文字成分的相似和非文字成分的相似。非文字成分的相似强调从整体上的感受,主要考虑程序的组织结构、处理流程、使用的数据结构、所要求的输入形式、所产生的输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然而,非文字成分一般不属于软件的表达,因此通过非文字成分的相似来判断两个程序的实质性相似已被放弃。
在计算机软件侵权中,只要求原告证明被告有接触目标程序的可能性,原告只需要证明其软件产品先于被告销售。
通常情况下,被告不可能通过直接修改他人的目标程序来开发自己的目标程序,同时还要开发出对应的源程序。因此,即使双方的目标程序非常相似,也不能直接作为判决的依据。仅凭目标代码相似比例来判断侵权与否,这根本上否认了创作巧合的存在。
在进行相似性比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进行过滤:1)由于表达方式受限而导致相似的程序代码的过滤;2)受外部因素限制的内容,例如软件兼容性的制约、硬件环境的限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直接受到所使用的芯片的限制)、软件所应用的行业要求等;3)该领域表达方式的有限性。
在鉴定比对过程中,需要注意程序员在开发时故意放置的错误代码或死代码。
首先,将原告源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因为源程序是软件开发者身份的证明,没有源程序的支持,目标程序无法独立存在。如果该源程序无法编译成目标程序,则原告有可能因无法证明其设计开发了相应程序而承担不利的后果。如果被告未提交源程序,将编译后的目标程序与被告目标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不构成侵权。
如果被告提交了源程序,需要确定被告源程序与涉案目标程序的关系,即同一性问题。如果满足同一性,则直接将原被告双方的源程序进行比较,如果构成实质性相似,则构成侵权;否则相反。如果不满足同一性,则采取与被告未提交源程序时相同的方式进行比较。
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权益的重要性,定义了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和相关术语,并明确了软件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相关登记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复制权等权利。此外,条例还规定了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包括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等。
网络犯罪的特点。网络犯罪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实施攻击、破坏或犯罪活动,具有成本低、传播迅速广泛、互动隐蔽取证难、社会危害性大及典型计算机犯罪等特点。网络犯罪的虚拟性使其具有特殊的犯罪手段和工具,如利用编程技术、软件漏洞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地位等进行犯罪活
电子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区别,并指出用户购买电子书只获得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分享电子书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复制发行、出版、制作出售等行为均属侵权范畴。
修改权的定义和范围,包括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以及例外情况。报社、杂志社可在法定范围内对投稿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和删节,而美术作品原件的修改权需征得原件所有人的同意。修改权的行使受到法定范围的限制,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