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利权的定义:专利权是根据法律授予发明创造者或单位对其发明创造成果独占、使用、处分的权利。
2. 专利权的主体:具备提出专利申请和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3. 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4. 专利权人的权利:独占实施权、许可实施权、转让权、放弃权、标记权。
5. 专利权人的义务:实施专利的义务、缴纳年费的义务。
1. 商标权的定义:商标是为了区分不同商品而有意识地设计并放置于商品表面或包装物上的标记。商标权是指商标使用人依法对所使用的商标享有的专用权利。
2. 商标权的主体:取得商标权的法人或自然人。
3. 商标权的客体: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并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4. 商标权人的权利: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
5. 商标权人的义务:保证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缴纳规定费用。
1. 著作权的定义: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按照法律享有对自己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的专有权利。
2. 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所有者,包括作者、继承著作权的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国家。
3. 著作权的客体:受著作权保护的各种作品,如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是作者创作并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能够复制的智力成果。
4. 著作权的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使用权、获得报酬权。
在《著作权法》中,对作品的定义并不明确,但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中明确了作品的构成要件。根据该条规定,作品应满足以下三个要件:
作品应限定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作品应具有独创性。
作品应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在司法实践中,对作品是否构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独创性和能否以有形形式复制上。最高法院认为:“只有具备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才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
1. 独创性的认定标准
著作权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独创性的认定标准,但可以从著作权法的设立目的中确定独创性的认定标准。著作权法的设立目的是激励创作,促进科学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平衡创作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人的利益。这可以从著作权法的整体规定中得出,例如规定了职务作品和电影作品的归属等问题。
2. 是否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应以有形形式复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达而非思想,因此必须将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被公众感知。其次,有形形式便于作品的再现和传播,否则对该智力成果的保护就没有意义。然而,以有形形式复制并不意味着作品必须已经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否则口述作品和舞蹈作品等将成为虚设。因此,将以有形形式复制理解为具有可固定性更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知识产权评估的实施流程和必要性。知识产权评估需由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占有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如成立公司、质押、拍卖等需进行评估。评估范围可分为单项、部分和整体评估。非国有单位涉及知识产权经济行为时可参照国有企业。摘要了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以吸引
无形资产评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质押贷款、品牌知名度提升、国际市场接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信息提供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文章介绍了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市场价值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适用的无形资产类型和存在的问题。
商标注册超过五年后是否可撤销的问题。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在处理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申请时,有一套详细的流程和规定。包括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限期提出答辩、商标评审委员会九个月内作出裁定等。在审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在先权利的确定,
未注册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根据《商标法》和相关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等行为均构成侵权。但在先权利使用、指示性使用及叙述性使用等情况下,不构成商标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