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基于侵权责任构成的四个要素,并结合知识产权诉讼的特点,对这四个要素进行适应性的解释。
对于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而言,有三个条件需要满足:
其中,提起诉讼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事实上的根据,是判断恶意诉讼的核心标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违法性不在于诉讼本身的提起,因为提起诉讼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而是在于诉讼的提起并没有任何合理的基础,即没有任何一个理性的诉讼当事人会认为该诉讼有成功的机会。此外,对于恶意的认定应当限于明知的故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推断行为人的“明知”状态:一是行为人的背景,包括在该领域从事活动的时间和技术职务,以及在该领域的地位等;二是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例如伪造证据,或者为公开技术伪造保密协议,以起诉打击对方;三是其他因素,比如行为人在诉讼外向他人表明其诉讼没有事实法律依据,或者将明知没有新颖性的技术申报专利,并告知他人侵权。
我们可以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定义为:由于过错,行为人无法提供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合法合理依据,而提起和进行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致使他人财产或人身受到损害的行为;或者出于某种不法目的,进行诉讼程序,从而损害他人利益。这包括知识产权民事恶意诉讼和知识产权滥用诉讼程序。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本身的特点使得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诉讼提起之前进行周密的策划,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二是由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和专有性等特点,法官很难判断作为权利人的原告的诉讼行为是维护自身利益还是恶意诉讼;三是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一些特殊制度,如诉前禁令制度,仅进行初步审查,难以充分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容易成为当事人进行恶意诉讼的手段。
当事人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涉嫌侵犯其人身或财产权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并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律享有申请证据、财产保全等措施的权利。即使最终判决未支持其诉讼请求,也不能轻易认定其诉讼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恶意。
不正当竞争案件的管辖权确定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应参照相关解释确定诉讼管辖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一般管辖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而高级人民法院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确定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已经能够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法院。
财产案件、非财产案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劳动争议案件以及行政案件的诉讼费用计算及收取标准。财产案件的案件受理费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计算,非财产案件则根据案件类型计算。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收费涉及争议金额或价额。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10元。行政案件中的商标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将案件分为特殊类型和一般类型两类。四川高院对大额诉讼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有管辖权,其他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特定类型如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以及涉及驰名商标认定和垄断纠纷案件,由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诉讼财产保全制度,包括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诉讼中财产保全是在民事诉讼中为保证判决能实现而采取的临时性强制措施。诉前财产保全则是在紧急情况下,法院采取的措施以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此外,还介绍了诉前行为保全,即在知识产权法中,为维权而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