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对医务人员可以作出暂停执业的处分,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当事人可以向当地的医学会提出申请,当事人在提交相关材料后,医学会应该在45日内组织鉴定并得出鉴定结论。这就是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依据,当然,如果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上一级鉴定,但不能对鉴定委员会提起诉讼。
2、收集相关证据
当事人可以将医院的就诊记录(病历、发票、病情证明、诊断报告、手术记录等等)作为证据固定下来。
3、向法院提起诉讼
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以下材料:
(1)民事起诉状。民事起诉状可以委托相关专业人士起草,也可以自行草拟,百度文库里面也有很多的模版可以参考。
(2)原、被告身份信息。被告信息个人难以调取,可以委托律师进行查询。
(3)相关证据。医疗事故鉴定报告、医院就诊记录等等。
4、开庭审理
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开庭前准备;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最后陈诉阶段。
5、判决
开庭后,法院会在审理期限内进行判决,向原、被告及代理人送达判决书。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定义、期限和作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医学会组织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旨在解决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时遇到的专门性问题。申请医疗事故再次鉴定的期限为15天,鉴定机构具有高度的专属性,结论以医学会名义发出。鉴定结论在医疗纠纷赔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