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人不当致死有责任
2、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救人是以及时有效施救为原则。但这个及时、有效没有法律上的量化或定性化的规定,同时,在定性操作上也是无法作到准确、科学、合理的判定,所以在追究法律后果或责任后果时往往很难把握。当然,明显的超过了合理或合乎常理常的作法,可以作为未准时或及时施救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后果。对待这样的问题须把握以下几点:
(1)要合理把准及或及时的时间与行为现象。比如发现情况或接到救助时,相应的施救组织或机关本应是半小时到场是合理时间,而拖延到两小时以上,这就属于不及时了。
(2)准确把握施救组织或机关是否承担了法律或社会(政府)赋予的必须施救责任。非承担责任单位或组织没有责任,即使见死不救也是道义的遣责,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判例还鲜见。
(3)考虑情节与条件因素。比如医院的医生对于急救病危患的人为故延、怠于处理造成了不利后果,对于这种眇视生合与淡漠人性的作法,不仅要道义上遣责还要追究失职失责的法律后果;而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或缘于障碍不能作为时则不应承担责任。
梅某和江某非法行医导致他人死亡的案件。两人在未获得行医资格证的情况下,在出租屋内为孕妇接生并注射药物,最终导致产妇死亡。梅某和江某被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文章提醒人们应重视非法行医的危害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保候审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若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或符合其他特定条件如疾病、怀孕等,可允许其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需由被羁押人或其代理人提出,并由公安
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涉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和赔偿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会考虑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
要约收购适用于多种情况。投资者自愿选择通过要约方式购买目标公司股份,当收购人持有的股份达到公司发行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时,若计划继续增持,应当采取要约方式。此外,通过协议方式持股超过百分之三十或预计持股超过百分之三十且无法在30日内发出全面要约时,也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