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没有具体列举不可抗力的事件。根据理论界的划分,不可抗力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自然灾害:尽管人类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预见能力,但仍无法抗拒其发生。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阻碍合同履行。
(2) 政府行为:合同当事人很难预见政府政策、法律或行政措施的变化。如果在合同签订后,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法律或采取新的行政措施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债务人应免除不履行合同的责任。
(3) 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发事件,如战争、罢工、骚乱等,阻碍合同履行。
各国对不可抗力事件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自然灾害、战争、严重动乱和灾害性事故被各国一致视为不可抗力事件。而对政府干预、不颁发许可证、计划变更、罢工、市场情况剧烈变动、政府禁令、禁运等人为障碍的归类常常引起争议。这种区别是由于各国法律传统、习惯和法律意识的不同而导致的。英美法系国家通常将不可抗力条款称为“合同落空”条款,英国的法律和判例将以下情况视为“合同落空”处理:标的物灭失、属人合同的当事人死亡、标的物不存在、违法、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实行封锁禁运和拒发进出口许可证。
(1) 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 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时,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应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如果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事件,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
合同生效后,尽管当事人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客观上无法阻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即为不可避免性。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行动来避免,则不能视为不可抗力。
不可克服性指合同当事人对于某一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无法克服。如果当事人通过努力可以克服某一事件造成的后果,那么该事件就不是不可抗力。
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终止之前的履行期间内。如果事件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或履行之后,或在一方履行迟延但得到对方同意时,则不能构成该合同的不可抗力事件。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中国法律中的瑕疵履行概念,介绍了其与不能履行、迟延履行和拒绝履行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加害给付与瑕疵履行的不同点。瑕疵履行虽然履行存在缺陷,但仍可视作一种履行行为;而加害给付则因履行行为给债权人带来超出履行利益的损害。举例说明了两者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单方解除合同的注意事项。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得擅自解除。在解除合同前,当事人需要注意合同违约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明确表示或行为不履行主要债务等。当事人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解除合同,同时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在单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相关问题。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可以是法律规定的期限、约定的期限或合理期限。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解除权的行使期限有具体规定。若无规定或约定,合同解除权在三个月的“犹豫期”内未行使将消灭。合同解除的条件包括不可抗力等情形。解除权行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