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类型 > 私营企业 > 民营企业董事长辞世,继承人如何继承企业财产

民营企业董事长辞世,继承人如何继承企业财产

时间:2024-04-18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3455
民营企业董事长辞世,继承人如何继承企业财产?下面手心律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继承人如何继承企业财产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问题的讨论

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法官与笔者讨论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继承问题。她认为,股东资格不能继承,继承人只能继承股东资格对应的财产价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决定了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法院判决继承人只能继承股权的财产价值,但不能继承股东资格或者股东地位本身,而另一些法院判决继承人不仅可以继承股权的财产价值,也可以继承股东资格或者股东地位本身。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继承问题

笔者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继承是一种普通财产权利的继承问题,任何人都不能限制继承人依法取得股权,包括股东资格和股权的价值。但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公司章程可以对继承人继承股东资格作出必要的限制,包括授权其他股东或者公司以公允价格收购继承人继承的股权。然而,在章程没有规定限制的情况下,继承人有权继承股权和股东资格本身。

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和资合性

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有人合性,但更具有资合性,其人合性远不如合伙企业的人合性强烈。实践中,人们经常过分强调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而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强调不足,甚至以人合性否定资合性,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投资者非常看重投资者间的人合性,完全可以选择设立合伙企业而不是有限责任公司。既然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就意味着承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不再具有绝对的人合性。当然,如果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章程强调股东之间的高度人合性,法律也应该予以尊重。

继承人的继承权和股东纠纷问题

如果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章程没有强调股东之间的高度人合性,那么作为继承人的新股东即使得不到老股东的认同,也只是股东之间的纠纷问题。法官不能因为潜在的股东纠纷而否认继承人的继承权。如果由于股权继承而出现新股东(继承人)与老股东不和的情况,新老股东可以采取一方出局的方式解决纷争。那么,应该由谁出局呢?笔者认为,股东和法官应当摒弃继承人礼让老股东的思维,树立小股东礼让大股东、大股东兼顾小股东利益的原则,由大股东以公允价格购买新股东的股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股东不仅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而且其投资利益和风险也较小股东更高。

继承人的高级管理职位

继承人虽然可以获得股东资格,但并不能自然地继承被继承人在公司担任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职位。因为公司的高管职位要么由股东会任免,要么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不能世袭。不过,如果继承人获得了公司中的控制股份,或者其经营才干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多数股东的广泛认同和支持,那么他们也有机会获得公司高级管理职位的荣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第一章 总则

    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和登记规范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相关流程,以及经营活动中的相关规定。文章还介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登记机关的职责,以及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条件和申请流程等具体内容。

  •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 继承权之丧失的定义

    继承权之丧失的定义,包括继承权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两种情况。继承权之丧失是因为继承人犯有罪行或违法行为而取消其继承权。文章还讨论了遗嘱的定义,即自然人生前处分财产及安排事务,并在死亡后产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丧失

  • 独资企业:个人出资经营的法律解释

    独资企业的定义及其法律解释,包括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注册登记所需提交的文件以及变更登记的具体要求。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承担无限经济责任的企业。在设立和变更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审批的业务需提交批准文件。

  • 民间融资存在的外因是什么
  •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
  • 给女孩的陪嫁算婚前财产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