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关于公司利益受损的股东纠纷案件,判决支持了原告小股东的诉讼请求。法院要求被告公司控股股东向第三方公司返还被侵占的资金,并赔偿利息损失。同时,法院还首次在判决中明确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修订后的公司法施行之日起算,以保护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原告林某和被告某科技公司是一家智能卡公司的股东,分别持有公司15%和35%的股份。2002年底,智能卡公司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2003年,林某提起了清算诉讼。2004年10月1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林某与科技公司及其他两位智能卡公司的股东共同对智能卡公司进行清算。在执行过程中,海淀区法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智能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收支情况进行了清查,认定科技公司占用智能卡公司资金170万元,并发现智能卡公司的入资款转付科技公司170万元,形成其他应收款。
林某在得知上述情况后,于2002年11月6日向科技公司发函,要求解决智能卡工程公司注册资金被抽逃的问题。科技公司在诉讼中辩称,林某于2002年11月6日已经发现了科技公司收回借款的问题,因此诉讼时效应从该日起算。然而,法院认为本案为股东代表诉讼,针对的是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而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已不能代表公司行使诉权。在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通过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董事会提起诉讼已无实际意义和可能。因此,林某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提起诉讼,符合法律规定。
法院判决科技公司向智能卡公司支付189.44万元,并赔偿相应的利息损失。此次判决保护了智能卡公司的权益,并为股东代表诉讼确立了明确的时效规定。双方均未提出上诉。
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利益受到公司机关成员的损害,而公司无法或怠于起诉追究其责任时,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以维护公司利益的一种诉讼方式。股东代表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司利益,胜诉所得归公司所有。
首先,原告股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未对股东的要求做出限制;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股东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
其次,原告股东必须在诉前尽力通过公司内部救济。即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时,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提起诉讼;当监事有类似损害公司利益行为时,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提起诉讼。只有在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对公司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时,股东才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请注意:本文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监事在公司中的地位和职责。监事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常设监察机关成员,不能同时担任董事和经理职务。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公司财务、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提出股东会提案、提起诉讼等。监事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基于民法上的代理理论来解释。该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升华,能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防止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被异化。同时,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是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弥补了单
注册普通有限责任公司时,公司名称核准需要股东签名,同时公司必须依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组织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等。股东应遵守法律和公司章程,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公司设立的条件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的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包括救济对象、诉因、诉讼当事人及诉讼效果的特征。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股东个人。其诉因与公司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而公司本身不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