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有义务不滥用其地位,以免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通常由控股股东实施。除了控股股东外,实际控制人也有类似的义务。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控股股东有义务不利用其与公司相关的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关联关系是指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然而,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并非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若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滥用股东权利或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利益,应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第20、21条)。
控股股东对公司运作具有重大影响力,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控股股东的权力主要包括:
控股股东在股份有限公司改制重组时,应确保分离社会职能,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禁止非经营性机构和福利性机构及设施进入股份有限公司。
控股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应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严禁损害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并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谋取额外利益。
控股股东提名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监事候选人时,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控股股东不得对股东大会的人事选举决议和董事会的人事聘任决议履行任何批准手续,也不得越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任免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决策应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依法作出。控股股东不得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的决策和依法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免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控股股东和股份有限公司应实行人员与资产、财务、机构和业务的分开,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向董事、监事、高管提供借款的法律效力问题。公司不得直接或通过子公司向这些人员提供借款,相关行为无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所得应归公司所有。此外,不符合特定情形的人不得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如犯罪被判处刑罚、破产清算公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
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罚款的合法性及法律依据。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股东间没有管理或从属关系,股东大会原则上无法对股东进行处罚。股东完成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后,并不受股东大会决议的处罚。但是,如果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或授权,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股东会决议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