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确实存在虚假出资罪,但是只有当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才构成犯罪。这是划分犯罪与非罪的主要界限。如果股东或公司发起人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即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等行为,但数额较小且情节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发起人或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即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如果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罚金金额为虚假出资金额或抽逃出资金额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十。
如果单位犯了上述罪行,将被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条,公司发起人或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即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当立案追诉:
清算前规定债权债务由原股东承担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公司清算的相关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原股东是否履行出资责任会影响其承担债权债务的有效性。公司清算包括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强制清算的主体包括债权人和公司股东,启动事由包括公司逾期不成立清算组、拖延清算等。清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公司收购个人独资企业的收购流程及注意事项。收购流程包括收购方的内部决策、出售方的内部决策两个方面。在收购前,需要注意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特别是注册资本问题,要弄清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和抽逃资本等情况。此外,其他股东的权利和优先购买权等也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