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表现为根本未出资、未足额出资和未适当出资(即出资的时间、形式或手续不符合规定)三种形式。当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时,可采取减少资本的救济方式。这种方式将从公司资本中减除股东未出资的部分,以使公司资本与股东的实际出资额一致,并取消该股东的股权和股东身份。然而,采用这种方式会直接缩减公司的财产规模和范围,降低公司的债务清偿能力。因此,在进行法定减资程序之前,必须先清偿现有债务或提供有效担保,才能有效地使未出资的股东退出公司。
另一种解决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方式是由其他股东替代未出资的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未出资股东的资格将继续存在,股权得以圆满,同时替代出资的股东将获得向未出资股东追偿的权利。如果追偿失败或未出资股东无力清偿,替代出资的股东应有权选择继续追偿或直接取得该项股权以抵偿替代履行的出资。
第三种解决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方式是将未出资股东的股权直接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股东之外的投资者,由受让者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与前一种方式不同的是,这种方式越过了替代履行和追偿出资款的中间程序,直接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取得该项股权。
显然,未出资股东和已出资股东对上述方式会有完全不同的立场。如果公司经营良好、前景乐观,未出资股东可能会选择填补出资、完善股权;如果公司经营不良、前景悲观,则可能会选择不予出资、退出公司。而其他股东的立场可能恰好相反。根据民商法的原则,我们一直在区分善恶并将责任归咎于违反义务的一方。因此,选择权无疑应归属于无过错的已出资股东,而违反出资义务的未出资股东在此应承担被动的不利后果。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股权的转让是股东固有的权利。除非在诉讼程序中强制执行以清偿股东债务的情况下,否则股权不可被强制转让。因此,如果已出资股东选择股权转让方式,必须以未出资股东的同意为前提。实践中出现的勒令退股或开除股东的做法都是违背公司法基本原理的。
公司章程的目的、公司法人资格、公司类型、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和义务等核心内容。公司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股东认缴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需明确,并需召开股东会通过修改决议进行变更。同时,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广泛的职
实际出资人如何转化为显名股东的过程。依据《公司法》第71条第2款规定,实际出资人通过股权转让协议与名义股东达成协议,进而获得其他股东同意来实现转化。若名义股东不同意转让,实际出资人可主张名义股东的违约责任并要求其履行义务,可通过法院判决强制名义股东进
清算前规定债权债务由原股东承担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公司清算的相关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原股东是否履行出资责任会影响其承担债权债务的有效性。公司清算包括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强制清算的主体包括债权人和公司股东,启动事由包括公司逾期不成立清算组、拖延清算等。清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