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式申请书;
(2)相关证明材料;
(3)条例规定的其他材料。
根据条例规定,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审查内容包括管辖范围、申请人资格、时限以及是否进入诉讼程序或调解结案等。审查决定应在10日内作出。
将受理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若不予受理,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自受理决定作出之日起的5日内,将相关材料移交市医学会组织进行首次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市医学会按照条例规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市卫生局对鉴定人员的资格、专业类别和鉴定程序进行审核。
审核后得出相应的鉴定结论。
经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签署调解委托书,按照自愿原则和条例规定,进行赔偿调解。
如果调解成功,制作调解书;如果调解不成,本案进入法律程序。
根据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请求赔偿数额或价额,按照以下比例分段累计交纳起诉费用:
1. 不超过1万元的部分,每件交纳50元;
2. 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
3. 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
4. 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
5. 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6. 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9%交纳;
7. 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交纳。
医疗事故导致的伤害各不相同,但对于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赔偿。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导致残疾的情况下,赔偿的程序和标准相对于其他赔偿更为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纠纷。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行政调解在医疗纠纷解决中的重要性及其程序与要求。行政调解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医疗纠纷发生后,可以通过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和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的程序进行行政调解,以维护双方当事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