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赔偿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是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如果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如果患者有固定收入,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赔偿金额。对于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的情况,按照该金额计算赔偿。如果患者没有固定收入,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赔偿金额。
如果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赔偿金额。
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金额。赔偿期限最长为3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患者,赔偿期限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患者,赔偿期限不超过5年。
如果患者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助器具,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赔偿金额。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赔偿金额。
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赔偿金额。对不满16周岁的人,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20年。但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人,赔偿期限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人,赔偿期限不超过5年。
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赔偿金额,凭据支付。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赔偿金额,凭据支付。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金额。如果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赔偿期限最长不超过6年;如果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赔偿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需要注意的是,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的计算,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相关规定,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此外,如果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的计算,人数也不得超过2人。
医疗事故赔偿数额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医疗事故等级是确定赔偿数额的重要依据。
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也会影响赔偿数额的确定。
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赔偿数额的一个因素。
医疗事故的解决可以通过双方自行协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解决的关键在于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件首先由医院所在辖区的区县医学会进行首次鉴定,如果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满意,可以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市医学会负责组织鉴定。如果对再次鉴定结论仍不满意,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最终裁定。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院承担,非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患方承担。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