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应积极做好解释工作,以便及时解决纠纷。如果患者或家属不能理解或接受解释,当事人可以填写医疗纠纷处理委托书,并由科主任签署意见,委托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处理。
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核实,并得出初步结论。同时,相关病历资料及物品应被封存,情况如实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家属进行通报和解释,同时维护工作秩序。
对于较为复杂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负责人根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的报告,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向患者进行通报和解释。
如果医疗纠纷需要市卫生局协调解决,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应填写医疗纠纷协调处理委托书,并由院长或分管院长签字后,委托市卫生局处理。具体的处理工作由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
一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
(1) 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死亡。
(2) 一级乙等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无法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无法自理。
二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1) 二级甲等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无法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无法自理。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
(2) 二级乙等医疗事故:指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或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无法自理。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事故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民事诉讼。纠纷处理程序包括向科室主任反映问题,向医院管理部门投诉,进一步申请鉴定或提起诉讼等步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医疗纠纷的多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处理协议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原因以及赔偿数额等。协议排除了对责任人的追究,但和解解决医疗纠纷存在局限性和风险。文章强调应鼓励当事人采用正式的和解协议,并通过公证或担保等形式增强其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