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赔偿吗
时间:2022-11-10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导读: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若最后造成患者的伤害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话,那么就不能要求医疗机构作出相应的赔偿。
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
一、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是指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然而,即使医疗机构存在过失,但若不构成医疗事故,那么对患者的人身损害该由谁来赔偿呢?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的解释有一个观点和原则,即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不能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而应根据《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来处理。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时,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制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可能与民事基本法的这一原则相抵触。该条例调整的仅限于因医疗事故而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仅适用于医疗行政处理的层面。而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没有经过医疗事故鉴定或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其他因医疗行为而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应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处理。因此,“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赔偿”的观点是片面的,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2款的规定,应理解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能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二、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
针对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选择协商解决。若双方不愿意协商或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应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对于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根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履行;若调解不成或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若最终导致患者的伤害不构成医疗事故,那么就不能要求医疗机构作出相应的赔偿。由此可见,对医疗事故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是否能够要求进行赔偿的问题。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构成一级医疗事故的要素
医疗事故的分级及其中的一级医疗事故,特别是其构成要件的详细内容。一级医疗事故包括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的情况,分为甲等和乙等。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过失、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些要素在医疗纠纷中至关重要,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
-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
-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
-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包括基本事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患者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而医疗机构只能提起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文中还详述了当事人应提交的材料及证据,以及各个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同时提醒,
-
案件概述
-
医疗事故损害的客体及其性质
-
从《民法通则》来分析医疗损害属于什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