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在手术前会要求手术执行人的直系亲属签署手术风险告知书。然而,如果医院故意或医生个人重大过失导致了医疗事故,该风险告知书将无效。
如果医院的过错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医院需要进行相应的赔偿。如果双方对该医疗事故有争议,我们可以在了解该医疗事故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医院所在地的卫生部门申请处理。申请书应详细说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事故事实和需要调解的相关事项。但前提是在申请之前必须确定患者身体健康受到的影响是由该治疗引起的,并且双方都确认该事件为医疗事故,只是对赔偿金额有争议,才能向医院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调解。医疗事故的调解必须是病人和医院自愿,并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调解结果需双方同意,卫生部门无权强制执行。
如果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或发生二级以上的事故,医院所在地的卫生部门在收到患者家属方或医院方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在七天内将该医疗事故的相关事项移交给上级卫生部门处理。如果在卫生部门调解过程中成功达成赔偿金额,双方签署了卫生部门的调解书,但其中一方后悔,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调解书将无效,卫生行政部门也不会进行二次调解。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行政调解在医疗纠纷解决中的重要性及其程序与要求。行政调解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医疗纠纷发生后,可以通过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和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的程序进行行政调解,以维护双方当事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