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纠纷 > 侵犯著作权确定权利的规定是什么?

侵犯著作权确定权利的规定是什么?

时间:2023-01-1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75562
导读:侵权者存在侵权的行为,有损害的后果发生,在主观方面存在过错,可以认定为侵犯著作权,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既可以按照被侵权者的实际损失赔偿,也可以按照违法所得赔偿。

侵犯著作权确定权利的规定

一、侵权认定原则

侵犯著作权的认定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 侵权人存在明确的侵权事实,即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传播著作权人的作品或将自己的名字署名在他人作品上,从而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 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了我国法律对著作权的规定;
  3. 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即侵权行为具有故意性。

侵犯著作权的赔偿方式

一、直接损失的赔偿

直接损失的赔偿包括:

  1. 因侵权行为直接导致著作权使用费等收益减少或丧失的损失;
  2. 因调查、制止和消除不法侵权行为而支出的合理费用;
  3. 因侵犯著作权而造成的著作权人身精神权益所遭受的财产损失。

二、间接损失的赔偿

间接损失指的是权利人在一定范围内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属于法律上规定的“其他重大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其中规定的损失。著作权的间接损失是指由于侵权行为导致权利人无法正常利用著作权进行经营活动而遭受的损失。

三、精神损害的赔偿

精神损害的赔偿主要指著作权人身精神权益的损害赔偿。赔偿范围仅限于对受害人人身精神权益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因侵害著作权人身精神权益而遭受的财产损失。因侵害精神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归入财产损失范围。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2. 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
  3. 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4. 歪曲、篡改他人作品;
  5. 剽窃他人作品;
  6.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7. 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8. 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9. 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
  10. 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11. 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必须满足一定的作品要件,侵权人需要赔偿著作权人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直接损失包括调查、制止侵权行为所支出的费用和著作权使用费的减少。精神损害赔偿仅限于受害人人身精神权益的损害赔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 集体管理:信托关系而非代理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 不属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法律的民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

  • 版权就是著作权吗
  • 转载文章侵权赔偿
  • 侵犯版权都有哪些后果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