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保护 > 个人作品著作权的期限是多久?

个人作品著作权的期限是多久?

时间:2023-07-03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75815
导读:个人作品著作权的期限,是根据作品性质和著作权主体来确定的。在我国的著作权利人的著作权受到法律保护的期限内,此时作品是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利的,但是一旦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届满的,此时著作权利人的著作权就消失了。

个人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个人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包括作者的有生之年以及其死后的50年。根据我国著作权保护法的规定,著作权在这个期限内可以得到保护。具体的保护期限取决于著作权申请的类型。

公民作品的保护期限

公民作品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的终身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品的保护期限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以及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一般从作品首次发表时开始计算,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如果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没有发表,则著作权不再受到保护。

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作品、摄影作品的保护期限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没有发表的,著作权不再受到保护。

合作作品的保护期限

合作作品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加死亡后50年,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作者身份不明作品的保护期限

作者身份不明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著作权的类型

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或其他相当于语言文字的符号来表达作者感情、思想的作品。

口述作品

口述作品是指以口头语言创作的、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如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祝词、布道等。

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美术、建筑作品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是指借助于摄影器材,通过合理利用光学、化学原理,将客观物体形象再现于感光材料上的一种艺术作品。

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作品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记录介质上,由一系列的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借助于适当的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

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由计算机执行的一组代码化指令,或者可以被自动转化为代码化指令的一组符号化指令或符号化语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对于个人著作权的认定,需要当事人向著作权管理部门提交有关创作作品的具体信息进行申请处理。相关情况的认定需要根据实际的著作权类型进行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内,著作权利人的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才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在保护期限内,如果发生他人侵害著作权的情况,著作权利人应及时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问题。公民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终身及其死亡后的五十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五十年;电影作品等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之后的五十年,但未发表的作品不再享有保护期。中国政府对私有财产

  • 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的区别

    著作权与著作邻接权的区别。著作权主体是智力作品的创造者,保护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原作品,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利等。而邻接权的主体是作品传播者,保护对象主要是经过加工的作品,内容主要包括出版者、表演者等权利。两者的受保护前提和保护期限也有所不同

  •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定义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定义、基本职责和办事流程。它是国家设立的综合性著作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者的权益,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申请人可通过现场或邮寄方式提交登记申请材料,办理作品著作权登记申请。办理时限为受理登

  • 著作权的人身权与财产权分析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其名誉。名誉指的是公民和法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声誉和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名誉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尊严,是进行民事活动和其他社会活

  • 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有哪些
  • 新闻转载是否构成侵权
  • 著作权与版权如何进行合理区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