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根据著作权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有所不同。人身权利包括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这些权利与特定的个人相联系,不会因为个人的死亡而消失,因此受到永久的法律保护,没有时间限制。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权的财产权利保护期相同。
根据作品的性质和著作权的主体的不同,著作权财产权的保护期限如下:
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及摄影作品,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
对于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这里的作者“身份不明”,多指作品因以假名、笔名、化名或者未署名发表,难以确定作者身份的情况。如在50年内确定了作者,则其著作权的保护期按所述之规定。
由公民个人创作完成的作品,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该公民对作品享有著作权。
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享有著作权。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
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未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具备特定条件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
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
著作权的取得和产生需要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
实质条件指法律以文学艺术作品的产生作为取得著作权的唯一法律事实。根据不同的标准,实质条件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标准是只要特定的思想或情感被赋予一定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作品的全部还是其中的局部,无论是否已经固定下来,都可以被认为是受保护的作品。
另一种标准是除了具备作品的一般条件,即表现为某种文学艺术形式外,还要求这种形式通过物质载体被固定下来,才能获得著作权法保护。
形式条件指作品完成后是否需要附加其他条件或履行法律手续才能获得著作权。目前主要有三种做法:
一种做法是以作品的产生为条件自动取得著作权。
另一种做法是除了作品创作出来以外,还需要履行登记手续才能获得著作权。
第三种做法是以加注著作权标记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无需其他手续。
我国著作权法采用自动保护原则,作品一经产生,只要具备作品的属性即产生著作权,无需登记、发表或加注著作权标记。
著作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期限的限制。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权益,著作权应及时申请登记。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问题。公民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终身及其死亡后的五十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五十年;电影作品等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之后的五十年,但未发表的作品不再享有保护期。中国政府对私有财产
著作权与著作邻接权的区别。著作权主体是智力作品的创造者,保护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原作品,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利等。而邻接权的主体是作品传播者,保护对象主要是经过加工的作品,内容主要包括出版者、表演者等权利。两者的受保护前提和保护期限也有所不同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定义、基本职责和办事流程。它是国家设立的综合性著作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者的权益,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申请人可通过现场或邮寄方式提交登记申请材料,办理作品著作权登记申请。办理时限为受理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