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征地拆迁维权的决定性步骤,就是与房屋征收部门签订补偿协议。
通常情况下,补偿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维权的结束。
作为被征收人代理人的律师至此也会与委托人终止委托代理协议,全案落下帷幕。
因此,补偿协议作为万里长征中的最后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实践中,很多人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拆迁补偿协议“陷阱”文,此类文章在拆迁户群体中颇具市场。
然而小编以为此类文章,有些内容确有提示作用,有些则纯属于心灵鸡汤,对拆迁户维权的帮助不大。
试罗列分析如下:
关于征收补偿协议,说白了,就是被征收人和政府房屋征收部门签订的合同。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精神,政府是房屋征收的主体。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选择口头与被征收人达成协议么?当然不会,因为口头的协议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政府也没法用。
所谓的“陷阱”,无非是说政府可能会在协议的某个具体内容上“忽悠”被征收人,最终又出尔反尔。
笔者想指出的是,其一,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毕竟政府房屋征收部门是有其公信力与起码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二,被征收人只需记住一点即可规避掉此类陷阱:没有落实在协议文本中的,一律视为没有。
空口无凭,立字为据,这种朴素的道理,笔者相信普通老百姓也是有的。
除非被征收人确系法盲,否则没有谁会在没有约定明确合同内容的空白协议的尾部签字按手印,之后正文部分任由合同的另一方随意填写。
笔者很负责任地说,在实践中这样的情形是极少发生的,政府就是政府,不是诈骗集团。
实践中,基本上没有哪个政府部门会在其提供的格式协议文本中加入所谓的违约责任条款。
因补偿协议的法律性质为行政合同,一般不会发生履行争议。
即便发生,也会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走行政诉讼而不是民事诉讼途径来解决。
通常,房屋征收部门是不会允许被征收人随意在协议文本中增加内容的。
违约责任条款的说法,可行性着实不大。
所谓合同,一定是合同双方各执一份,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而非法律常识问题。
签完字的东西自己手上没有,岂不是要落入任人宰割的局面么?实践中,确实有极少数当事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在稀里糊涂,没有看清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就进行了签字、按手印,事后又强调自己没看清,或者被胁迫了。
这样的情况,再想挽回难度会非常大,被征收人万万不可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这最后一步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遭遇“陷阱”的风险,但客观公正地说,真正掉进陷阱里去,也不容易。
只要广大被征收人保持头脑的冷静、清醒,遇事先咨询律师的意见,再行动,那么此类陷阱即便出现,都能被专业的维权律师一一识破并予以彻底的摧毁。
不做“法盲”,让陷阱白挖,是律师与当事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时,征收补偿的协商环节毕竟是要由当事人和政府部门共同来完成的,很多时候签约时律师并不在场。
这就要求当事人务必学好维权所需的法律知识,密切与律师沟通配合,那么在通常情况下,那些疯狂转载的网文中所谓的“陷阱”也就不过是某些人的营销工具而已了。
因抚州市廖坊水库灌区工程需要,金溪县人民政府委托琉璃乡人民政府征收土地的事宜。协议详细阐述了征用土地的位置、面积、四周界限、土地类型、征地补偿费用等,并明确了支付方式和时间。同时,也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
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办法,旨在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中详细阐述了拆迁的原则、拆迁人的定义、拆迁的必要条件和提交的文件资料等。市城建主管部门负责房屋拆迁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配合保障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商铺拆迁补偿的标准,包括搬迁前期和过程中的费用补偿、基于拆迁政策的奖励费用以及拆除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补偿。具体补偿包括机器设备调试修复等费用、速迁费及拆迁奖励等,且因拆迁导致的停产停业商铺将根据过渡期限给予相应补偿。因拆迁导致的商铺停租也将得到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被征收人委托他人代为签订征收补偿合同的,或者他人没有权签订,但经权利人追认的,征收合同是有效的。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在确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水平时要注意与原补偿制度的衔接,做到平稳过渡。所确定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