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迁项目中,一些拆迁户突然被告知他们的房屋存在建设不合法属于违建,因此不予赔偿。同时,他们还收到了一些拆除违建的通知。这让拆迁户们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在拆迁前被认定为合法,但在拆迁时却变成了违法建筑。
2018年6月14日,张女士家位于湖北某市某区的一处私有房屋被区人民政府规定强制拆除。在强拆前两天,张女士家收到了该区一个项目指挥部发送的《告知书》,告知她的房屋属于违法建设,某区人民政府将会同有关执法部门于6月14日对其房屋进行依法拆除,并责令张女士及家人在规划时间内自行搬离。
《告知书》没有告知张女士其他陈述、申辩、救济等权利。在收到告知书之后的第三天,区政府就强拆了张女士的房屋,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害,导致张女士一家无家可归。
7月初,张女士家将此事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张女士家的代理人,我们团队在诉状中指出了征收方违法强拆的几点问题:
在律师的努力和法院的支持下,张女士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然而,类似张女士家情况的拆迁户比比皆是,并不是每个拆迁户都能取得类似的“胜利”。
张女士家能够取得胜利,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约束了城市、乡镇规划区内的相关活动,旨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此之前,适用的是198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该条例主要约束城市内的房屋。
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适用城市规划条例,但在2008年之前,我国还有一部1993年颁布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乡镇的房屋。
然而,在拆迁过程中,如果行政部门作出的限期拆除通知或决定适用的是《城乡规划法》,那么如果该房屋是2008年之前就已经建成的,直接以该法来规范是错误的。
一些农户因为家庭人口的增加,例如子女成人结婚之后,房屋空间已经不够居住,于是在自家老房子上加建或在剩余的宅基地面积上新建房屋,以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房屋不应被直接认定为违建,而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查确认。
房屋征收决定公布之后,如果房屋被划入征收范围,对房屋的登记情况以及性质的确认等调查工作应由征收方组织实施,不应由其他相关部门对房屋是否违建进行额外认定。
同样,在征收决定发布之后,营业用房的工商营业手续停止办理,户籍信息也随之冻结,这是征收决定产生的一系列法律效果。如果在拆迁活动进行中,对房屋进行违建认定和处罚,就是以拆违来代替拆迁,损害了房屋权利人的利益。
拆迁户在面对房屋被认定为违建时,不要被吓到,着急签字。稳住心态,沉稳思考,将事情想明白。
拆迁户应及时收集房屋的建设材料信息,包括房屋、土地权属证明、征收方相关征收文件和补偿安置方案等。这些材料和文件将成为后期确认房屋拆迁补偿的重要依据,拆迁户们应注意收集。
如果拆迁户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苗头,应提前咨询专业人士,了解违建与拆迁之间的区别以及相关认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未雨绸缪。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一起因道路改造强制拆迁房屋引发的行政赔偿案件。原告陈忠江的门市房被新民市政府以“违章建筑”的名义强制拆除,但政府未出示相应的“违建”确认书,且未遵循法定程序,因此强拆行为被判定违法。虽然陈忠江获得了拆迁补偿,但他认为补偿不合理,其赔偿请求被法院驳回。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