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是常见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而我国刑法中没有非法集资罪这一罪名,但与非法集资有关的刑事犯罪的罪名是比较多的,如集资诈骗罪等,那么刑法规定的非法集资的种类有哪些?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刑法规定的非法集资的种类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刑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该罪是我国发案最多的非法集资类犯罪之一。根据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数额或情节才能构成犯罪。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数额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形应予追诉。
2. 集资诈骗罪
根据《刑法》,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单一犯罪客体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客体属于复杂客体,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集资诈骗罪是当前高发的一种非法集资类犯罪,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根据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和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行为人在特定情形下具备一定的行为特征,可以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3.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根据《刑法》,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4.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根据《刑法》,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
1. 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筹集资金
非法集资主要表现为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此外,犯罪分子还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一些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并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另一些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并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为掩饰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目的。
2. 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多数是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3. 损害政府声誉和形象
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实际上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