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经验和优势,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范畴。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群防群治。
组织力量深入社区、村居开展防范预警工作,加强对基层网格人员开展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宣传教育等技能培训。时刻关注辖内频繁参与非法集资的人员动向,及时发现非法集资线索,早介入、早处置,努力将非法集资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
2、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
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推动实现相关信息的依法互通共享,加强风险研判,及时预警提示。
3、加强重点领域管控。
密切关注新的高发重点领域,加强风险监控。
1、依法惩处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
加大对非法集资案件侦办打击力度,遏制案件高发态势,消化存量风险。建立涉案资产登记处置信息平台、项目托管经营机制和特殊资产快速处置机制,依法处置涉案资产,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维护社会稳定。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制定涉案资产的处置政策和方案,分类处置非法集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实现执法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3、加强分工协作。
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处置和维稳工作合力。对跨区域案件的处置,要强化全局观念,加强沟通协商,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案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非法集资案件的处置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对情节较轻、社会影响较小、非法集资单位或个人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案件,由省级人民政府责令非法集资单位或个人立即停止非法集资活动,指导、督促其限期完成集资款的清理和清退。
集资款的清退,应根据清理后剩余的资金,按集资参与者集资额比例予以清退。对跨区域案件,由牵头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确定统一的清退比例。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损失的,由集资参与者自行承担。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集资。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3、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4、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非法集资的数额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单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非法集资数额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的量刑准则,指出不同犯罪类型的量刑有所不同,并受到案件具体金额、牵涉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探讨了动员员工以业主名义购买信托产品是否
学校收取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缴后的处理流程。纪检部门将进行审查与清理,并依法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等。同时,纪检部门还需妥善保管和处理已收缴的非法集资款项,确保资金不流失或滥用。对于非法集资行为,单位犯罪应认定违法所
非法集资参与人是否都会被找到的问题,指出警察叔叔只会抓那些达到逮捕标准的人,同时介绍了非法集资的罪名和报警立案的条件。文章强调,个人或单位集资诈骗金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而非法集资行为主要涉及到四个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