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经费、能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指全体股东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设立的,全部资本划分为股份,股东以所购的股份承担财产责任的公司。企业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赢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一种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公司是企业的一种,但这里的企业是指公司以外的企业。
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事业单位和集体事业单位。机关是指履行国家的领导、管理职能和保卫国家安全职能的机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
团体是指各种群众性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协会等。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符合以下要件:
单位必须依法成立,即单位成立的目的与宗旨合法,并且履行了规定的登记、报批手续。
单位犯罪一般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或经费。这里的财产或经费是单位本身所有的财产或经费,而不是单位成员财产的集合。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责任,这意味着单位必须有自己的名称、机构与场所,并且能以自己独立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
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范围较广,包括独立的单位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
一些单位明显属于独立的单位,如总公司、制造厂、大学、厅(局)、工会等。
一些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分公司、分厂等。这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司法实践,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其与公司的连带责任要件。法定代表人代表企业参加民事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全面负责,并接受监督。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他人代行职责,但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兼任另一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人需经过审核。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具有法律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的相关规定,阐述了股东在股份转让过程中无需处理公司的债权债务,并详细说明了股份转让的限制条件,包括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股份转让限制以及国家股转让的法律规定。同时,提到了股东在特定情况下不得转让股份的规
公司设立的主要两种方式: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发起设立是由发起人自行认购公司全部或首期发行股份的方式,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而募集设立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可通过向社会公开或特定对象募集股份的方式设立。为了防止损害投资者利益,发起人认购的股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