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经费、能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指全体股东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设立的,全部资本划分为股份,股东以所购的股份承担财产责任的公司。企业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赢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一种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公司是企业的一种,但这里的企业是指公司以外的企业。
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事业单位和集体事业单位。机关是指履行国家的领导、管理职能和保卫国家安全职能的机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
团体是指各种群众性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协会等。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符合以下要件:
单位必须依法成立,即单位成立的目的与宗旨合法,并且履行了规定的登记、报批手续。
单位犯罪一般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或经费。这里的财产或经费是单位本身所有的财产或经费,而不是单位成员财产的集合。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责任,这意味着单位必须有自己的名称、机构与场所,并且能以自己独立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
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范围较广,包括独立的单位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
一些单位明显属于独立的单位,如总公司、制造厂、大学、厅(局)、工会等。
一些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分公司、分厂等。这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司法实践,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两者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和犯罪手段上有所不同。职务侵占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人员,侵犯的是单位财物,利用的是职务便利;而盗窃罪是一般主体,侵犯的是他人财物,采取秘密窃取手段。此外,两者的起刑点也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刑罚相对较
公司成立后,发起人的定义及与股东的关系。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发起人的定义,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台湾观点以是否签名盖章于章程作为发起人标准,我国大陆则强调发起人在发起人协议上的签名及实际参与公司设立行为。同时,对于发起人的法律关系,需要考虑保护交易安全,
市场监督中发现的假商标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和特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此类标识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该犯罪的主要客体是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同时涉及他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表现
原始股的相关知识。原始股是公司上市前发行的股票,在中国被视为盈利机会。购买原始股需注意承销商资格、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股票用途、企业负债情况、溢价发售比例和预测分红股利等方面。投资者应避免集中投放,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来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