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转让股权需要与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以依法成功转让股权。为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同必须遵守《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规范。任何违反法律的合同安排都是被禁止和否定的。因此,股权转让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必须遵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遵从交易惯例,只有这样,交易才是安全和有效率的。
股权转让风险存在于交易的整个过程,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本文主要讨论法律风险。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转让股权时,公司的股东人数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五十个,股份公司股东人数应为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转让股权不得导致股东人数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合同会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有限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应遵守《公司法》程序的要求。转让方应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可以选择购买转让的股权。如果不购买,视为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如果无法协商确定购买比例,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未经上述程序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
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政策或公司章程关于转让时间、转让主体、受让主体的限制性规定。例如,《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发起人在公司成立一年内不得转让持有的公司股份;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5%;持有公司股份的人在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一年内不得转让。此外,法律、法规、政策还规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例如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不得受让公司股权。如果对交易主体权利能力有禁止性规定,这些主体不得违反规定订立股权转让合同。此外,公司章程对股东转让股权有特别限制和要求的,股东在订立股权转让合同时,不得违反这些规定。
转让方可能在交易过程中提供虚假的资料和信息。为了防范这种风险,受让方可以要求转让方对其欺诈行为可能引起的未来债务做出保证或提供担保,例如向公证机关提存保证金。
除法律、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情况外,依法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登记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转让方和受让方可以约定合同生效的条件。例如,约定合同经转让方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后生效,或约定合同自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时起生效。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不同于股权的实际转让,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约定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而股权的实际转让是指受让方何时取得股东身份。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后,还需要合同双方适当履行,股权转让才能实现。如果股权转让合同无效或不生效,股权转让肯定不生效。
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只是确定了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股权的实际转让还需要对合同进行实际履行。股权的实际转让是指股权的交付,合同生效后,转让方可能履行义务,将股权交付给受让方,也可能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而拒绝履行。受让方享有股权交付和违约赔偿的请求权,转让方享有协助履行和违约赔偿的请求权。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转让方的主要义务是向受让方移交股权,具体体现为将股权转让的事实及请求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意思正式以书面方式通知公司的行为。受让方的主要义务是按照约定向转让方支付转让款。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是对已经发生的股权转让事实的确认,在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并履行后进行。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时,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不可进行。
股权转让合同应对权属变更和权能移转做出明确约定,以防止权属变更而未移转权能或移转了权能而未办理权属变更的情况发生。权属变更比权能移转更重要,因为权能的行使若无权属的支持,则没有正当性。转让方在履行通知义务后,除有特别约定外,转让方的主要义务履行完毕。至于公司及其他股东的态度和行动,不在转让方的控制之中。如果公司怠于或拒绝履行义务使受让方不能正常取得股东身份或行使股东权利,受让方可以通过起诉公司和/或董事得到法律救济。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公司与老板个人借款的还款方式及如何识别公司人格混同问题。公司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责任,包括组织机构、经营业务和财产方面的混同情况需注意。要辨别公司人格混同,可通过查询企业信息、收集交易信息等方式寻找证据。对于债的混同风险,可要求对方提供充分保证并及时
公司法对股份转让的各种限制。其中包括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国家股的转让限制以及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的限制等。另外,离职人员的股份转让和国有企业股票交易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受让人和抵押权的限制也需遵循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