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责任制度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赔偿制度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民事赔偿主要以补偿受害人实际损失为目的,不承认惩罚性赔偿。然而,在实践中,补偿性赔偿往往无法充分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因此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含蓄的补偿,可以为被害人提供更充分的补偿。
一般民事责任主要以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为基准,以直接救济受害人为宗旨,以补偿受害人实际损失为原则。它与民法平等和等价有偿的调整方法相一致,不具有惩罚性,只是为了使受害人恢复到被损害前的状态。
惩罚性赔偿具有威慑功能和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可以防止特定案件中的被告人重复进行侵害行为或类似行为,也可以威慑其他潜在的加害人。惩罚功能是为了从经济上责罚加害人,对于恶意、轻率或欺诈的行为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
一般民事责任和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具体适用惩罚性赔偿应根据社会情况具体而定,选择惩罚性赔偿是一个法的价值取舍过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可以为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支持。
在大陆法系中,惩罚性赔偿从未被承认为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然而,我国在民事立法中采取了对两大法系兼收并蓄的态度。早期的民事立法就采用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律文化传统。中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应坚持并积极推广。
惩罚性赔偿制度目前在中国民事立法中尚不具有普遍性,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然而,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损害赔偿责任的一部分,并加以明确规定。在制定民事特别法律时,可以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经验,在特别法中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可以扩大至其他领域,如产品质量、反不正当竞争、人身权及部分合同等。
总之,中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中国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应坚持并积极推广。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起到警告、威慑和补偿的作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母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重组协议。协议中定义了母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含义,以及重组、重组文件、财务报表、生效日期等术语。协议确定了重组内容的确定,包括资产负债划分、债权债务处理、资产划分、无形资产的处理等。重组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自重组进行的资产评估基准日
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的会计处理以及税务处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盘盈,需要确定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计算所得税费用,补提盈余公积,并调整利润分配。对于固定资产盘亏,需要进行记账处理,并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税务处理包括计算应纳税所
售卖三无产品被起诉至法院的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判决,若经营者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商品符合法律要求,一般会裁定经营者败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经营者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同时,消费者可向相关部门举报,保护自身权益。
九级伤残能否获得赔偿以及具体的赔偿数额。九级伤残赔偿额难以达到十五万,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伤或侵权赔偿。同时,打人造成十级伤残可视为轻微伤,按故意伤害罪判刑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受害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