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医院在医疗纠纷中承担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定的几种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归责原则。因此,法院在医疗纠纷中判定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并不仅仅看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只要第三方机构鉴定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医院就应该承担相应过错大小的赔偿责任。
(一)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
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以其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尽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尽的注意义务为标准。根据损害发生当时临床所能达到的医疗技术水平来衡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这里所说的损害发生当时临床所能达到的医疗技术水平,并不是指致损医院或其义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而是指同一时期一般医务人员在同一情况下能够尽到的注意义务。
具体的注意义务标准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诊疗规范操作规程、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医疗行业和医疗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及约定俗成的通行做法。
此外,还应综合考虑医疗水准、专科水平、地域差异、诊疗时的医疗水平、医疗紧急性和患者家属行为等因素。
(二)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推定具有过错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推定其具有过错: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2、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3、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
4、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未按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四条 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 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赔偿金额的确定问题。赔偿金额没有具体规定,取决于患者病情伤残等级、康复和后续治疗等因素,长期护理费用可能高达上百万。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11项,每项都有明确的计算标准和办法,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规定。
医疗事故的分级及其中的一级医疗事故,特别是其构成要件的详细内容。一级医疗事故包括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的情况,分为甲等和乙等。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过失、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些要素在医疗纠纷中至关重要,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
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决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详细描述了强制医疗的申请程序,包括公安机关的强制医疗意见书、人民检察院的强制医疗申请以及人民法院的强制医疗决定。同时,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公安机关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可以采取临时的
中国强制医疗方式的变迁及司法化。传统上,强制医疗方式主要由医疗保护性住院、保安性强制住院和救助性强制医疗三种形式构成,但存在司法审查缺失和行政机关主导的问题。新刑诉法规定强制医疗程序,强制医疗决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标志着该制度从行政化转向司法化。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