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国际人权公约的起草工作的开始。随后,人权委员会开始起草国际人权公约。1950年,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审议了人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公约草案,该草案仅保护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然而,大会认为该草案不够全面,未能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的全部内容,并未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大会要求人权委员会对该草案进行补充和修正。鉴于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监督难以共用一套机构,1952年,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决定由人权委员会起草两个人权公约,一个包括公民和政治权利,另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1954年,人权委员会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草案》(同时提交的还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草案》)提交第九届联合国大会审议。最终,于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200A号决议,并开放给各国签署、批准和加入。该公约于1976年1月3日生效。
个人有权凭借自由选择和接受工作谋生。
个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个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所选择的工会(不适用于军队、警察和公务员)。
个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
个人对家庭应给予尽可能广泛的保护和协助。
个人有权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和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
个人有权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的权利。
个人有受教育权利,特别是接受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的权利。
个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问题。我国刑法规定了属地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等原则,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国内立法涉及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即使经过外国审判,
联合国宪章与国际人权宪章的人权内容及其影响。联合国宪章序言宣布了保护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的信念,但其人权条款并不能直接构成会员国的义务。国际人权宪章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这些文件为人权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并产生了
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重要使命和系统工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加快人权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机构及其监督机制,包括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与职能。这些机构在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大会的建议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具有重大影响。人权委员会是处理人权问题的主要政府间机构,建立了保护人权的机制和程序。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