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国际人权公约的起草工作的开始。随后,人权委员会开始起草国际人权公约。1950年,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审议了人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公约草案,该草案仅保护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然而,大会认为该草案不够全面,未能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的全部内容,并未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大会要求人权委员会对该草案进行补充和修正。鉴于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监督难以共用一套机构,1952年,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决定由人权委员会起草两个人权公约,一个包括公民和政治权利,另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1954年,人权委员会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草案》(同时提交的还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草案》)提交第九届联合国大会审议。最终,于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200A号决议,并开放给各国签署、批准和加入。该公约于1976年1月3日生效。
个人有权凭借自由选择和接受工作谋生。
个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个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所选择的工会(不适用于军队、警察和公务员)。
个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
个人对家庭应给予尽可能广泛的保护和协助。
个人有权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和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
个人有权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的权利。
个人有受教育权利,特别是接受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的权利。
个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
国家刑法中关于入室抢劫罪的规定。根据刑法,入户抢劫属于严重犯罪行为,将被判处重刑并处罚。抢劫罪的客体包括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其客观要件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劫取财物。无论是入室抢劫还是其他场合的抢劫,只要符合暴力、胁迫等
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物、恢复原状等。在确定受害人的损害程度后,以货币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赔偿。同时,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并造成精神损害时,还应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世界人权宣言》的法律影响,虽然其并非强制性国际公约,但它为后续的两份联合国人权公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并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文章讨论了宣言中的争议性条款,如关于死刑和监禁刑罚的观点。尽管存在争议,但许多学者、律师和法庭仍经常引用宣言条款来支持立场。
人身权的范围及其分类。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等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益,如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公民有权请求司法保护。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涉及生命、健康、名誉等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