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警察的认定,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负主要责任,则机动车驾驶人可免除70%-80%的责任。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负同等责任,则机动车驾驶人可免除40%-60%的责任。如果非机车驾驶人、行人仅负次要责任,则侵权人只可免除20%-30%的责任。
如果限制民事行为人或无民事行能力人是在监护人的带领下,并且监护人须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以上的责任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其监护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损的话,机动车驾驶人可以首先免除其40%的赔偿责任。否则机动车驾驶人只可以免除20%的赔偿额。这样规定是因为这些限制民事行为人或无民事行能力人遭受损害与其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有关。其余份额的分担按照第一条的规定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应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只需承担非机车驾驶人、行人所受损失的10%。同时,也应规定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中,一个机动车驾驶人需承担的赔偿总额不得超过30-50万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数额)。
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与非机车驾驶人、行人都存在过错,则按照上述规定来分担损失。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无过错,则由非机车驾驶人、行人来承担机动车及机动车内的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法通则》中的人人都必须为自己有过错的行为负责任,才能体现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法的规范性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才能使人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享受中国法制进步带来的诸多实惠。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及法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赔偿内容为给付金钱或实物财产。在实际承担时,赔偿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物权法》相关规定,物权受到侵害时,需结合具体条文及个案来确定责任构成和赔偿范围,贯彻完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