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方委托他人为其进行辩护的行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和第34条的规定,委托辩护的相关内容得以明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除自行行使辩护权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两名辩护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委托两名辩护人。
这一规定的强调在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要求仅适用于共同犯罪案件中的共犯。如果在一个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之间不存在共犯关系,即使涉及多个犯罪事实,一个辩护人可以同时接受多个被告人的委托。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辩护人的范围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正面规定包括三种人可以担任辩护人:律师、由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亲友。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第二款的反面规定,不能担任辩护人的人分为两类:正在执行刑罚或宣告缓刑的人,以及其他被依法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人。
根据高检和高法的解释,不能担任辩护人的人扩大到七类,包括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本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以及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宣告缓刑或正在被执行刑罚的人、其他被依法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绝对不能担任辩护人。而其他四类人则可以作为被告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接受委托并担任辩护人。
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了委托辩护开始的时间。根据该规定,公诉案件进入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随时可以委托辩护人。
“委托辩护开始的时间”指的是接受委托的律师或其他人可以以辩护人的身份介入诉讼的时间,而不是指办理委托手续的时间。刑事诉讼法对办理委托手续的时间没有限制,只对以辩护人身份参加诉讼的时间作出了规定。
指定辩护是指人民法院对特殊案件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制度。这意味着指定辩护只存在于审判阶段,因为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并没有指定辩护人的义务。通常情况下,指定辩护人由律师担任。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的指定辩护决定是辩护人参与诉讼的基础。如果被指定的是律师,人民法院与律师所在单位之间将产生权利和义务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指定辩护不仅适用于公诉程序,也适用于自诉程序。在满足指定辩护条件的情况下,即使是自诉案件,人民法院也有义务履行指定辩护的责任。
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是辩护的两种形式。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进行辩护。而指定辩护是指人民法院基于法律和被告人的特殊身份或情况,指定律师或其他公民为被告人进行辩护。
在我国,指定辩护是由人民法院进行的,通常由律师承担。被指定的辩护人称为指定辩护人。人民法院的指定决定是辩护人参与诉讼的依据,如果被指定的是律师,人民法院与律师所在单位之间将产生权利和义务关系。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保姆与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二者属于家务服务雇佣关系,不同于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在发生伤害纠纷时,不能适用劳动法,依据过错原则判定责任。为保障双方权益,应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及责任等。同时,阐述了雇佣关系的显著特点,包括雇员义务不可转
行政赔偿中的追责问题,包括追责权的法律依据、行政赔偿的范围、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等。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究责任,责任人应依法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并可
人身保险合同立法中的几个问题。首先,关于未成年人的保险问题,需要统一法律界定其民事行为能力,并明确规定保险金额。其次,关于履行如实告知义务问题,应明确规定投保人在复效申请中的如实告知义务,以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实际操作中,对投保人是否真正履行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