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留下的个人财产和根据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它包括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积极遗产指的是死者在生前拥有的财物和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权益,如债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等。消极遗产指的是死者在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的范围主要是生活资料,也包括法律允许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
世界各国民法确定遗产的范围和价值时,是以继承开始时的法律事实为准,即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见失踪和死亡宣告)。在中国,通常由继承开始地点的继承人负责通知其他继承人、遗赠受赠人和遗嘱执行人关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保存遗产的人有责任妥善保管遗产,不得擅自处理、隐匿和侵吞。如果没有继承人知道被继承人死亡,或者知道但无行为能力又无法定代理人进行通知和管理的情况下,被继承人生前所在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公证机关应负责通知和保管遗产。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成为遗产。首先,它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次,它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最后,它必须是合法财产。遗产包括以下几项:
这包括工资、奖金、存款利息、从事合法经营所得的收入,以及继承或接受赠予所得的财产。
这包括公民拥有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这指的是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种的树木和自留山上种的树木,以及拥有的牲畜和家禽。
这指的是公民自己收藏的书画、古玩、艺术品等文物和图书资料。对于特别珍贵的文物,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这包括农村承包专业户的汽车、拖拉机、加工机具等,以及城市个体经营者、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内地投资所拥有的各类生产资料。
这指的是基于公民的著作被出版而获得的稿费、奖金,或者因发明被利用而取得的专利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等。
这包括公民拥有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复员、转业军人的复员费、转业费,以及公民的离退休金、养老金等。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如何撤销赡养协议的问题。文章介绍了赡养协议的内容及其法律依据,包括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应遵循的原则。同时,文章还涉及被赡养人的权益保护,包括房产权、婚姻自由和财产权保护等方面。在特定情况下,如赡养人经济状况的变更,赡养费用可以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