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必须按照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即使具备了一般合同的生效要件,如果未办理相应的批准登记手续,合同也不会生效。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合同自由的适度干预以及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1. 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可以是合同当事人本身或其代理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是不同的概念,合同主体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
2. 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订立合同。
依法签订合同要求订立合同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是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和承担的,因此订立合同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如果合同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法律将不予承认和保护,导致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目的无法实现,合同也失去了意义。
3. 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致。
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协商一致指双方经过谈判和讨价还价后达成相同且没有分歧的意见。
4. 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
要约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只停留在要约阶段,未经承诺,则合同未成立。合同是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交涉开始,通过合同要约和承诺的一致达成而成立。
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所有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都不能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即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因此,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是合同有效的必要条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违反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协商改变的强制性法律规定。当事人并不必须遵守合同法中用于指导订立合同的任意性规定。强制性法律规定通常使用“不得”、“必须”等词语,而任意性规范则使用“可以”等词语。
此外,合同不违反法律还指合同的内容,即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必须合法。如果合同的部分条款有效,部分条款无效,无效条款不影响有效条款的效力。
买卖合同与借款合同的成立问题。依据我国法律,买卖合同是否为假并不直接影响借款合同的成立。二者都是在合同双方签字或盖章时成立。同时,居间合同的成立则需满足合同主体资格、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等要件。
合同签订流程及管理办法,详细阐述了合同从起草到执行、审核、签署盖章、存档备案以及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的完整流程。其中涉及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审核重点,强调了合同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及风险防范,并指出了合同变更、转让及解除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
工程验收单盖合同专用章的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成立和效力与盖章有关。公章具有最高效力,可代表法人意志,用于公司对外事务。而合同专用章仅在签约范围内代表单位。因此,工程验收单应盖单位公章,而非合同专用章。在选择章别时,需
如何正确签订合同并预防合同诈骗的问题。在签订合同前,应审查对方的身份和履约能力,核实对方的经营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情况;在签订合同时,应审查合同公章和签字人的身份,严格审查合同条款,并约定信用监督条款和违约条款。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并减少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