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冬,王某耕种的石子坑田地作为工业园建设用地被政府部门征用,征用补偿费2万余元。当村委会发放补偿费时,王某和赵某对该款的归属产生争议。
王某认为,与赵某调换田地多年,根据协议,补偿费应归自己所有。赵某认为,双方调换田地未经村小组批准同意因而无效,石子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载明的使用人仍是赵某名字,故补偿费应归自己所有。
为了方便耕种,农户之间在协商自愿的条件下,互相调换田地进行承包经营,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未经村小组同意即自行调换田地后被政府征收,补偿费该归谁所有呢?
首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但该规定只是强调备案,备案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其性质仅仅为公示,便于管理,不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属于管理性规范而不是效力性规范。因而,不能以未经备案为由而否定互换土地协议的效力。
其次,互换土地的耕种人已成为实际承包经营权人。从本案当事人签订的“各自负责,概不后悔”的换田协议来看,双方互换田地对各自田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义务进行调换是长期的。而王某已对所交换的土地实际耕种多年,其间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因此,互换的田地承包经营主体早已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原来权利证书上载明的赵某。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本案的土地补偿费相应地应归现在的耕种人王某所有。
再次,从有利于维护农村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出发,应确认互换土地的效力。农户互换土地,目的是为了方便耕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得到鼓励和支持。虽然互换土地的农户未向村小组提出书面许可申请,甚至有的未签订书面协议,也要维护互换土地的协议效力,否则,土地流转不稳定将带来农业生产秩序的混乱,同时产生大量农村土地纠纷。
最后,从合同法的角度看,合法自愿是订立合同的一项原则,依法订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本案当事人订立互换土地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自愿要求,合同已经成立,双方当事人均应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和享受协议约定权利。
原告郑某兴和被告耿某善在城口县同一乡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引发的纠纷。最初双方为了退耕还林地连片而达成了口头互换协议。然而,被告后来反悔并阻止原告耕种互换后的土地。经过法院审理,确认了双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协议的有效性,并判决被告停止侵害。文章还
李某与聂某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分析。根据合同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换协议有效,且互换土地耕种可视为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未经过村委会备案,但承包经营权流转未经备案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农村耕地互换合法性相关问题。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互换,且只要双方同意且不损害他人利益即为有效。互换未备案不影响合同效力,备案仅为公示。互换后用途需符合法律,若仍用于农业目的则合同有效。互换合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