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伎俩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4-06-2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合同诈骗案件调查报告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合同已成为各经济组织之间主要的经营活动形式。然而,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制造合同诈骗陷阱,给人们造成了无法预防的损失。本文对发生在柳州某大型国有企业旗下8个单位的8起合同诈骗案进行了专项调查。
诈骗手法
一、借他人货物,诱骗客户通过预先设置圈套,选择假的货物仓库或堆放场,以假货源诱骗客户上门。例如,某贸易公司总经理蒙某得知南宁市某经营部有白糖供应,派业务经理黄某前去洽谈。为了获得黄某的信任,某经营部经理苏某先摆豪宴请黄吃喝,然后带黄到“货仓”查看实际上是他人的白糖。黄某深信不疑,与该经营部签订了一份价值672万元共4500吨白糖的供销合同,并将全部货款汇入该经营部账户。然而,该经营部只交付了价值179万余元的白糖810吨,之后苏某携款潜逃,导致某贸易公司遭受直接经济损失493万余元。二、偷梁换柱,恶意串通某车站客运员邓某、张某与某乘务所运转车长熊某串通,使用伪造货票调换真货票,以假公章、日期章和假身份证以货主身份冒领铁路运输物资。他们在某车站共实施了4起诈骗行为,共骗得麸夫224吨,价值29万元。三、抛少量定货,拐大宗货款诈骗分子先给对方一些好处,预付少量货物,以打消对方的顾虑,然后达到签订合同、骗取大宗货款的目的。例如,某物资贸易公司业务员陈某与**茂名市中南石油化工公司(实际上是个体皮包公司)经理何某洽谈,双方达成口头协议,由何某供给某物资贸易公司1000吨0#柴油。为了获得信任,何某挪用他人的购油款,以高价进、低价出的方式购得2车柴油预先发给购方。某物资贸易公司将油款180万元全部汇入何某账户,但何某却将购油款挪作他用,导致某物资贸易公司遭受99万余元的巨额损失。四、以高利诱骗职务犯罪分子诈骗分子常以高利率骗取贷款,在短期内还本付高息,以此获得信任,然后进一步骗取巨款。例如,谭某原是南昌市看守所在押待判脱逃的诈骗犯,逃窜到柳州后,通过骗取金钱获得各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任,并承包了柳州市某物资供应站。谭某结识了某物资处原处长许某,以经销柴油为名,通过许某向该处借款240万元。在没有进行任何实际生意的情况下,谭某在第2个月就还本付息266万元,并给许处长巨额的“好处费”,以此骗取信任。随后,谭某以经营大米等为由,以100%的高息诱骗许某,两次通过许某直接从该处劳动服务公司骗取了共计1200万元的现金。谭某成功诈骗后,开始大肆挥霍。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企业资金不足的法律问题
企业资金不足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企业自身发展资金不足,投资或项目失败会导致债务纠纷;合同诈骗会导致资金损失且可能无法追回;合同不明确也会引起纠纷,实现债权的过程漫长且代价高昂。
-
合同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之间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区别。两者侵犯客体、犯罪对象、主体、目的不同,并且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以及法定刑也不同。合同诈骗罪主要侵犯经济合同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是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而贷款诈骗罪主要侵犯国家对银行贷款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银行的贷款
-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
-
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下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特点、分类及防范对策。指出合同欺诈现象日益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并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切入点,分析了合同欺诈的智能性、隐蔽性等特点,以及实体性欺诈和形式性欺诈、主观欺诈和客观欺诈的分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加强监
-
合伙合同诈骗怎么判刑
-
租房子物业费谁来承担
-
担保人被债务人欺骗是否还承担担保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