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一般有效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缔约人的表示行为应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相一致。它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当然要求。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为有效。在重大误解时,合同则可被撤销。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合同可被撤销。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合同场合,若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若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被撤销。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这里的法律,一方面应作扩大解释,既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 又包括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 另一方面应作缩小解释,仅指其中的强行性规范, 不包括任意性规范。 合同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是由合同制度的目的所决定的,为一般的原则。除了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外, 合同还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由于社会生活广泛,经济往来繁多,情况复杂,法律不可能将一切情况都规定无遗,故以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最后防线。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通常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凡是我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公共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均可列入其中。违反它的合同严重背离合同制度的目的,危害巨大,不能允许。将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一方面可弥补社会发展使法律调整出现的漏洞和脱节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利于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整肃社会风气。
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标的决定着合同权利义务的质和量,没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积极的意义,应归于无效。合同标的可能,是指合同给付可能实现。合同标的确定,是指合同标的自始确定,或可得确定。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这一要件要求当事人能够了解合同的状况和法律效果,对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减少纠纷均具有意义。 自然人签订合同, 原则上须有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亲自缔约,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但有如下例外:
(1)可独立签订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益,或被免除义务的合同;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签订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
(3)可独立签订日常生活中的格式合同或事实合同,如利用自动售货机、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游园场所;
(4)签订处分自由财产的合同,如学费、旅费等由法定代理人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和处分;
(5)其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按照我国原来的法律规定及其理论,法人签订合同严格地受其宗旨、目的、章程及经营范围的制约,超过经营范围的合同无效。这种做法受到了学说的批评,现已有所发展。
借款合同错误的解决方法。当借款合同存在错误时,可以通过修改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来更正。如果一方拒绝修改,受损方可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合同。此外,文章还涉及补写借条的法律效力,注明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为两年,事后补写的借条需清楚写明内容且不应与实际借款相
股权转让纠纷中阴阳合同的认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股东应注意遵守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涉及阴阳合同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阴阳合同旨在逃避税务,法院会根据双方行为、证据和真实意图认定。若存在阴阳合同,阳合同无效,以阴合同为准,签订阴阳合同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并承担
网贷借款前签订协议书的必要性。文章强调了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的重要性,并指出投资人需确认借款人是实际借款人。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借款协议和委托协议的区别,以及签署合同时需关注代偿或垫付条款。
应当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取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类合同除特殊规定外通常被视为无效。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进行补偿。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