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认劳动关系事实:劳动者可以收集工资单、考勤记录以及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等证据,以确保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事实清晰明了。
2. 协商补发工资:确认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可以与老板协商,要求单位补发工资。
3. 投诉劳动局或劳动仲裁委: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携带相关资料到劳动局投诉,或者直接到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
4. 打官司要回工资:如果被拖欠工资数额较大,劳动者可以选择请律师打官司,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要回被拖欠的工资。
1. 劳动局:劳动局是处理劳动争议的行政机关,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局投诉公司不发工资的问题。
2. 劳动仲裁委:劳动仲裁委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处理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申请。
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1. 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3.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4.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5. 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 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情况。其中,甲方可以解除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乙方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违反规章制度、失职营私舞弊等。乙方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解除合同。同时,甲方需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此外,还提到了甲方不得依据某些规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克扣工资是否可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及经济补偿金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公司克扣工资属于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但需注意,在特定情况下如法律明确规定、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等,克扣工资可能并不属于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