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的原告为陆某,被告为上海某有限公司。本案的案由为工伤补偿。
陆某为男性,现年27岁,已婚,有一名不满2岁的子女,父母健在,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陆某于2002年1月9日加入上海某公司并担任司机岗位。
2002年3月21日,陆某驾驶公司轿车发生车祸,经过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认定,陆某承担了该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由于事故,陆某颈椎受损并导致颈脊髓完全性损伤,同时右侧第8-12肋骨骨折。陆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医院对其进行了颈椎减压+钢板内固定手术。目前,陆某处于康复阶段,能够依靠轮椅行动,但需要辅助器械帮助进行进食和刷牙。然而,他同时存在大小便失禁、双上肢肌力差以及双下肢瘫痪等问题。
事发后,陆某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定向公司要求一次性赔偿108万元人民币(其中医疗期内费用81万元,医疗期后工伤补贴27万元)。根据上海市的规定,职工的医疗期一般不超过24个月,最长不超过36个月。陆某每月住院费用约为1.2万元人民币,包括治疗费、床位费、护理用品费以及护工费等。2003年12月底,经公司申请,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陆某为一级伤残。
双方未能就工伤补偿费用达成一致,陆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工伤待遇的规定》,仲裁结果为公司除已支付的医疗费用外,还需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偿金和一次性生活、医疗补助金,总计12万元。然而,陆某不服该仲裁结果,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保护劳动者利益方面持有倾向态度,认为劳动者可以选择按照外地劳动力标准或上海市标准进行补偿。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法院判决公司在医疗期结束后,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金额为陆某负伤前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4倍,并每月支付伤残抚恤金和护理费。其中,伤残抚恤金按照陆某负伤前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90%计发,护理费按照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计发。
上海某有限公司在使用外地劳动力方面存在违反上海市有关规定的问题,包括用工途径和操作方式不当,以及社会保险缴纳不足。尽管公司与陆某之间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
尽管陆某在本次交通事故中负有全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劳动法规,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只要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发生工伤,并没有犯罪、故意违法或蓄意违章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认定其为工伤。
上海市对工伤的补偿标准由劳动局颁布的《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工伤待遇的规定》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所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事宜。文中提供了一份劳动合同解除证明,详细说明了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以及劳动合同的相关信息。解除原因根据劳动法具体条款而定,并经过单位盖章和法人代表签名确认。此证明用于证明劳动合同已经解除。
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方面。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经双方协商确定,甲方可根据需要对乙方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调整。劳动报酬方面,甲方实行标准
五邑大学与外籍教师之间的合同细节。合同内容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合同期限、工作任务、薪酬和工作量、试用期、双方义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条款。受聘方在试用期间表现良好并通过评估后,合同将继续有效。合同也规定了双方应遵守的义务和权利,包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一名男性青年因恶性疟疾误诊为感冒而接受治疗,最终不幸去世。事故责任在于医生未按规定进行血检并及时确诊治疗。文章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各项诊疗常规等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