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一审判决后被告如在十五日内上诉,其文书并未生效。然而,二审判决后的法律文书是自送达之日起立即生效的。进入执行程序的前提是拒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因此,迟延履行金的起始日期应从二审判决生效日开始计算。
一审判决后十五日内如不上诉即视为一审法律文书生效。然而,二审判决内容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因此,维持的不仅是原判内容,还应包括原判的生效时间。因此,应从一审判决依法应生效日的十日后作为收取迟延履行金的起点日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迟延履行金应当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因此,迟延履行金的开始日期应当从二审判决后的十日后计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疫情下合同履行的问题,特别是租房合同的解除条件。如果只是暂时影响合同履行,可以通过延期履行实现合同目的,不能解除租房合同。只有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如因疫情导致无法使用期限超过租期的大比例时间或超过租期,当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
违约责任中履行不能的各种情形和具体分类,包括主观与客观、自始与事后、全部与部分等不能的情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拒绝履行、迟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等违约行为的具体表现和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人违约的构成条件之一——债权人迟延的情形和构成要件。
不同情况下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时的处理方式。对于非因债务人原因造成的违约,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可免除实际履行责任;对于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债务人需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行使抗辩权和保全措施等具体补救措施,
代为清偿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债务的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等。涉及专有性质的债务一般不适用代为清偿。代为清偿需注意合同关系的消灭、债务人的权利等。从债权人与第三人关系考察,涉及清偿代位制度、委托合同等。第三人的权利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