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方属于根本违约时,即意味着对方无法履行合同并实现合同目的。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并且拒绝履行合同。
(一) 迟延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
迟延履行并非必然构成根本违约,但如果合同明确约定了履行期限,并且该约定在合同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迟延履行通常会构成根本违约。对于没有特别强调履行期限的合同,在迟延履行的情况下,只要迟延方在允许的额外期限届满前未履行合同,非违约方可以将此作为根本违约的理由解除合同。
(二) 履行不能场合的根本违约
根据大陆法系传统观点,履行不能可以分为原始不能和嗣后不能,根据当事人是否具有可归责性来判断是否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在当事人具有可归责性的情况下,具有可归责性的当事人应承担履行不能的责任。由于履行不能已使合同的整个目的无法实现,这种违约行为无疑应被视为根本违约,非违约方有权解除合同。
(三) 不完全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
在不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通常已经履行了支付义务,只是履行义务不完全,或者由于未履行附随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通过赔偿损失的方式解决。如果违反附随义务导致了扩大的损害,即造成了债权人人身或其他财产(固有利益)的损害,那么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可能同时存在。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仍需根据是否导致债权人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来判断,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债权人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或危及作为合同关系基础的信赖关系的情况下,应视为根本违约,允许债权人解除合同。否则,不能视为根本违约。
(四) 先期违约场合的根本违约
在先期违约的情况下,如果债务人明确表示不会履行合同,那么非违约方可以以其拒绝履行作为根本违约的理由解除合同,无需等待履行期限到来。如果债务人没有明示拒绝履行,但由于其信用状况恶化导致无法期待履行,那么合同目的也无法实现,自然应视为根本违约,允许债权人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
平等权与支配权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护。古代法律中的支配权与现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解析。在合同法领域,强调了法官如何判断合同效力。最后,通过一个案例阐述了在法律责任方面如何根据事实进行公正判决。
合同无效的情形以及合同未履行的处理方式。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而合同未履行时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可以采取书面通知、解除合同、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方式处理。同时,《合同法》第110条规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方不能要求履行合同。
合同解除的条件,明确指出失信不能作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当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仅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情况可以解除合同。同时,债务人拒绝履行、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能解除合同。此外,法律针对具体合同规定的特殊解除条件需按照法律规定执行
定金返还问题及适用定金罚则的条件。自己违约的情况下不能要回定金;对方违约的情况下可以要回定金,商家违约还可要求双倍返还。定金罚则适用于存在违反有效合同的行为,包括不履行、部分履行等多种违约情形。此外,法律对于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情况有相应规定,定金的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