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可以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裁决。如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裁决由同级人民政府进行。裁决应在收到申请后的30日内作出。
如果当事人对裁决不满意,可以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的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果拆迁人已按照法规提供了货币补偿或者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诉讼期间不会停止拆迁的执行。
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纠纷通常比城市拆迁更为普遍,因为被拆迁户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让他们离开原本的生活环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政府有其规划,一般人也无法阻止,但为了避免拆迁补偿纠纷的发生,被拆迁户最好在拆迁之前先咨询专业的房产律师。
通过咨询律师,被拆迁户可以了解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的标准,并与城市拆迁补偿标准进行比较。如果补偿太低,律师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由于被拆迁户与政府之间力量悬殊,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最好请专业律师协助维权。
首先要明确的是,公房是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不能作为私人财产继承。公房承租人只拥有居住权和有限的处分权。
公房承租人对所承租的公房的权利不能通过继承转移给继承人或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只能通过变更的方式转移给符合条件的继承人或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公房承租人也不能通过遗嘱对所承租的公房进行实质性的处分。如果公房承租人以遗嘱的方式对所承租的公房进行实质性处分,该处分无效,除非得到有权限的公房管理单位的认可。
在公房拆迁纠纷中,常涉及家庭协议的问题。家庭协议是指在公房原承租人的家庭内部就公房的分配、继承、拆迁补偿等问题达成的一揽子协议。
家庭协议的效力和实施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 协议违反法律或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由于当事人在签订家庭协议时往往没有咨询律师或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因此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情况并不少见。
2. 协议有效但存在漏洞和后患。当事人对法律语言不熟悉,导致协议词语模糊、表意不清,很多重要问题没有约定。
3. 协议有效并已执行,各方无异议。协议有效并已部分执行,但有当事人认为协议对自己不公平,要求重新分配。
由于公房承租人变更涉及到重大利益分配问题,对居住和经济利益有重大影响,建议在签订家庭协议时请专业律师参与。
根据相关规定,拆迁补偿款归被拆迁人所有,即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但在存在公房租赁关系的情况下,被拆迁人(即公房租赁关系中的出租人)只有在解除租赁关系或对承租人进行安置后才能获得补偿。
在被拆迁人对承租人进行安置的情况下,不存在对承租人的金钱补偿问题。但在解除租赁关系的情况下,被拆迁人通常会向承租人支付一定的金钱作为买断承租人承租权的对价。
严格来说,被拆迁人向承租人支付的金钱并非拆迁补偿,因为拆迁补偿是指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的金钱补偿。承租人并不是被拆迁人,因此不是拆迁补偿的受偿人。然而,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金钱被称为拆迁补偿。
在公房拆迁中,拆迁补偿款归承租人所有。如果公房承租人在获得拆迁补偿后去世,拆迁补偿款可以作为其个人财产按照遗嘱或法定继承规则分配给继承人。如果拆迁补偿发生在公房承租人变更之后,则拆迁补偿款属于变更后的公房承租人的个人财产,原公房承租人的其他继承人对此没有任何请求权。如果拆迁补偿发生在公房承租人去世之前但变更之后,拆迁补偿款归实际承租人所有,原公房承租人的其他继承人对此也没有任何请求权。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