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应在一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若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证据必须是新的证据,二是该证据能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新的证据是指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当事人在再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或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根据新规定,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对以下四种债权请求权提出的诉讼时效抗辩:
2. 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 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 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根据新规定,"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应如何认定?以下列举了四种情形,当出现其中一种情形时,应被认定为"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这四种情形包括:
当事人一方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以其他方式能够证明该文书已送达对方当事人。
当事人一方发送的信件或数据电文已到达或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
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的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
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时,应适用其规定。
转继承的概念和相关的诉讼时效问题。转继承指继承人在实际接受遗产前去世,其法定继承人代替其继承遗产。对于法定继承人来说,继承本身没有时效性,但如果侵犯继承权,继承人需在特定时间内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权纠纷的诉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并具有对价或牵连关系。对于主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举证责任,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但权利人若无法证明
行使不安抗辩权合同履行期是否会改变的问题。先履行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中止履行,如果后履行义务方提供适当担保或证明具备履行能力,合同履行期不会改变;否则,先履行方有权解除合同,合同履行期终止。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合理期限问题,包括迟延履行催告的合理期限、解除合同的情形、返还借款的期限、维修租赁物的期限等。合理期限的确定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并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具体判断。涉及合同的各个方面,包括承揽工作、建设工程、货物运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