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中,很多情况下以户口为依据发放拆迁补偿款。然而,这种拆迁补偿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即会引发虚假结婚现象,以获取更多的拆迁补偿款。那么,通过假结婚骗取拆迁款是否构成犯罪呢?下面由北京拆迁律师为读者解答相关法律知识。
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款,杭州转塘的一对夫妻采取了假离婚的方式,然后分别与他人结婚,以增加两个安置人口,从而多分得116万元的补偿价值。事后,他们又分别离婚,并给对方支付了10万元的好处费。转塘街道联合公安部门在对历年拆迁安置信息进行比对时发现了婚姻情况的异常,并立案进行调查。这四人涉嫌假结婚,检察机关以诈骗罪提起公诉。
为了规避拆迁和限购等政策,假结婚和假离婚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以结婚和离婚为手段,利用政策的漏洞来谋取利益,有些人甚至成功地将假结婚变成了真实的婚姻。对于这类案件,一般来说不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因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骗取财产,而结婚证和离婚证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说是虚构事实。换句话说,手段是真实的,不构成诈骗。然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结婚证和离婚证是真实的,也构成诈骗,因为从整体上看,双方串通一气,以虚假方式获得证件,是无效的,这些证件只是诈骗的道具。本次公诉即是基于这种观点。
个人认为,假离婚等类似案件一般难以定罪。因为定罪的前提是首先要撤销结婚证和离婚证,以证明当时领证时是通过欺骗行政机关的方式获得的假结婚和假离婚。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如果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应当予以撤销。尽管结婚和离婚是行政登记,与行政许可有所不同,但撤销的法理是相同的。因此,要证明当事人通过欺骗行政机关的方式获得证件,是非常困难的(当事人往往会辩解是自愿的)。而且,之后通过程序撤销证件也是非常复杂的(无法依据),因此在实践中很难定罪,往往不了了之。
因此,通过"假结婚"来获取更多的财产,在理论上可以构成诈骗罪,但实际上很难定罪。
第一、承受舆论压力,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如果亲戚朋友得知两人为了利益而假结婚,肯定会对两人婚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即使外人不知情,假结婚的人迟早也会真正离婚,这将招致其他人的非议(如果假结婚变成了真实婚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二、真正离婚时的诉讼成本高。假设甲方想要离婚,但乙方不同意,或者双方对具体事项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只能通过诉讼来解除婚姻关系。法院将审查双方的感情是否破裂。如果甲方第一次提起离婚诉讼,而乙方坚决不同意,而甲方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乙方的过错,法院很可能判决不准离婚,甲方还需要等待六个月后再次提起诉讼。甲方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都非常高昂。
第三、财产可能被法定共有并分割。中国婚姻法实行婚后财产法定共有制,只有少数几种例外情况。如果甲方和乙方没有签订协议,没有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那么甲方在结婚登记后获得的财产在离婚时很可能被乙方分割一半。即使双方签订了相关协议,如果乙方能够证明该协议是在被欺诈或胁迫的情况下签订的,那么协议将无效。对于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赚钱能力强且收入高的一方来说,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毕竟婚姻本身就是虚假的。
第四、可能需要履行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根据婚姻法第二十条,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如果一方需要抚养(例如身患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在对方有能力的前提下,对方必须提供经济支持。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二条,如果一方在离婚时生活困难,对方应当从个人财产中提供适当的帮助。在上述情况下,假结婚的当事人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经济责任。
第五、可能会继承遗产。夫妻之间是法定的继承人,如果一方没有立遗嘱而突然去世,对方作为配偶有权继承其遗产。
林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各类土地的征收补偿费用标准、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等,并强调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包括拟征地用途、位置、补偿标准等信息的告知和确认,以及申请听证的权利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和听取意见、特殊情况
征地补偿安置的程序和管理。市国土局在收到征收土地批准文件后公告,被征收人需持证明材料办理登记。方案拟定后需公告并报市政府审批,签订征地事务协议。同时,要履行征地报批前听证告知确认程序,对抢栽抢种不予补偿。争议不影响方案实施,要在规定期限内搬迁腾地。市
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以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根据耕地被征收前的年产值计算,青苗补偿根据不同农作物有所区别,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则需与有关部门协商。农村征地补偿标准包括具体金额、土地被
房屋拆迁中的补偿标准,包括不同类型的房屋和其他地上附着物的补偿金额。房屋补偿标准根据房屋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另外,还详细列出了其他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如仓房、室外水泥地坪、沼气池等。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并对拆迁原因进行了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