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被拐卖了学校有责任吗
时间:2024-02-06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学生在上下学的路途中、在上学期间等被拐卖了,家长知道了自己的孩子被拐卖了之后,认为是学校方面监管不力等导致的,在找孩子的时候也会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认为学校要对这个事件负责。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学校是否对学生被拐卖承担责任?
新的《民法典》对学校的责任规定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新《民法典》,《民法通则》的有效期限为2020年12月31日。在这期间,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款将失效,并由新颁布的司法解释替代。在《民法通则》生效之前的规定中,第16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范围。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可以由以下人员担任: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前提是经过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同意。根据以上规定,学校并没有直接责任,只要学校平时充分教育学生有关防拐防骗等安全知识。然而,一旦事情发生,学校有责任尽力协助家长采取相关补救措施,这是学校无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对学生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可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担任,前提是经过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同意。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如果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如果没有符合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根据上述规定,监护关系是基于身份产生的民事权利。当未成年人没有父母或其他亲属作为监护人时,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单位可能成为监护人。然而,学校并不能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律对监护人的范围规定非常明确,监护关系不可随意设立或变更。因此,监护人将未成年学生送至学校学习时,其监护职责并未转移给学校;学校也不因接受未成年学生到校学习而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对该学生的监护职责。根据《民通意见》第22条的规定,监护职责可以通过委托而转移。如果监护人想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学校,必须与学校达成明确的委托约定。在没有明确的委托约定的情况下,不能推定学校已经接受监护人的委托,也不能推定学校对到校学习的未成年学生承担部分或全部监护职责。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校园暴力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
校园暴力的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文章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特定罪行应负刑事责任。同时,校园暴力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应对。为应对校园暴力,需具备依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并搜集证据及时报告。每个人都应承担
-
校园暴力证据收集的法律指导
校园暴力证据收集的法律指导。在了解受害事实并与受害者充分交谈后,首要任务是收集可靠证据。证据收集步骤包括记录受害经过、保存诊断书、截图保存证据等。在收集到确凿证据后,与学校和施害学生父母沟通,使对方承认错误。同时,校园暴力后的维权措施要注意保证人身安
-
应由谁来负责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
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中,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界定。明确了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因接受学生入学而承担监护职责,但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有过错时需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学校,但必须达成明确约定。校园伤害事件中,第三人包括校外第三人
-
评不上工伤等级是否有赔偿权益?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只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身损害时,由侵权人承担责任。如果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将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
学生在学校里自杀:学校责任调查
-
工伤赔偿纠纷是否应该通过仲裁解决
-
学生在军训时受伤学校有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