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时间:2025-07-17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引言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特别是在涉及侵害受害人贞操权的强奸等行为中,精神损害问题尤为严重。关于受害人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学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否定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受害人无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该条规定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并未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中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
观点二:肯定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受害人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因为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并不能作为否定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的依据。该条规定只是说明受害人不能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而并不能说明他们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论证
第一,不承认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不合理的。例如,对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如果程度较轻不构成诽谤罪,被害人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如果程度严重构成诽谤罪,被害人却无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这种差异是不合理的。对于侵害受害人贞操权等严重刑事犯罪行为,我们认为应该给予严厉打击;然而,对于受害人在人格、精神和经济上所遭受的损害,却不能给予任何民事救济和赔偿,无法抚慰其精神创伤。第二,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完全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追究刑事责任和要求犯罪分子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责任。前者是犯罪分子对国家承担的公法责任,后者是犯罪分子对受害人承担的私法责任。虽然追究刑事责任可以使犯罪分子受到刑法的制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慰受害人,但这种责任并不直接对受害人承担。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无法通过物质补偿得到弥补。因此,追究刑事责任并不能替代民事上的精神损害赔偿。第三,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不能作为否定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的依据。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利属于实体权利,而该条规定的是程序权利和行使实体权利的途径。该条规定的不完善和路径的不畅通,只表明受害人行使该实体权利存在困难,并不表明该权利不存在。因此,受害人不能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权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下,刑事案件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利确实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这反映了我国维权机制在这方面的不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对贞操权等权利受损后果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民法保护贞操权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结论
综上所述,既然刑事犯罪会给受害人带来精神损害,就应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救济机制,以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允许受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然而,最终是否实施将取决于立法者的选择。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事故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
医疗事故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的计算方式和赔偿标准。赔偿范围涵盖了受害人的多项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丧葬费和精神损害赔偿等。医疗纠纷分为医疗侵权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属于医疗侵权纠纷范畴。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
医疗事故精神赔偿标准的法律解析
医疗事故精神赔偿标准的法律解析,介绍了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定义和计算方式。文章指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计算考虑患者原有疾病状况、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机构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同时,赔偿原则包括与具体案件的医疗事故等级相适应
-
肇事致死能请求精神赔偿吗
在我国肇事致死情况下,受害人的近亲属是否可以请求精神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受害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均有权提起民事赔偿请求,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和减轻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同时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对侵权人进
-
医疗事故赔偿计算细则
-
江苏省泰州市的精神损害赔偿项目详解
-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