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的行使会引起两方面的法律后果。首先,对于法律行为的效力产生影响,民事行为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无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一般来说,撤销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其次,撤销权行使人将承担民事责任。尽管法律行为因意思表示被撤销后失去效力,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法律后果。在当事人之间可能已经发生了交易行为,因此撤销权的行使会导致撤销权行使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如果撤销权一直不被行使,将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损害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对当事人也是不利的。
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根据其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从一开始就消失的权利。关于撤销权的性质,学者普遍认为它属于形成权,即根据权利一方的意思表示,可以产生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一旦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合同从一开始就失去效力。
在行使撤销权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根据《合同法》规定,可撤销合同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1年。如果超过规定的期限,撤销权将消失,并且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不受中断、中止或延长的影响。撤销权的起算点根据《合同法》规定,在可撤销合同的情况下,是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在债权人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起算点是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但是,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发生后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该撤销权将消失。在司法实践中,“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判断非常关键。
例如,当事人王某在李某生病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以低价获得其家传古瓶。后来李某病愈后发现该合同违反了禁止私自买卖文物的规定,向法院提出确认该合同无效。法院审理认为该古瓶不属于禁止流通的文物,因此合同无效。然而,李某可以另案行使撤销权。关于李某行使撤销权的起算点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应从法院判决送达给李某之日起算;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李某病愈后知晓该合同之日起算。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当事人在起诉时难以知晓法院判决的内容,行使诉权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如果因为当事人诉请不当而使其实体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将违背立法目的。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合同法》合同自由的基本精神,撤销权的行使本身就应受到限制,否则不利于交易安全,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主要依赖于法律的规定。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两种观点孰优孰劣。
个人认为,不能机械地适用第二种观点。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智力、认知水平等因素,综合判断其是否真正知道可以行使撤销权,或者是怠于行使权利。如果所有证据表明当事人从未向对方当事人主张过合同可撤销的权利,并且其认知水平使其不可能知晓自己可以行使撤销权,那么“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起算点完全可以推定为法院判决送达之日。然而,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机械地适用上述原则似乎不太合适。例如,李某在发现后立即与王某进行磋商,磋商未果后将合同无效诉至法院。此时已经过去了10个月。法院在3个月审理后作出判决,此时李某的撤销权已经过期。如果采用第二种观点,李某的撤销权期限已过,这对李某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法院提前审理完毕,李某的撤销权就不会消失。这种情况在债权保全的情况下更为普遍。例如,债务人与他人订立了低价转让财产的合同,债权人发现后以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向法院起诉合同无效。法院审理认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第三人存在恶意,但债权人可以另案行使撤销权。这种情况下,债权人起诉时撤销权尚未消灭,而法院判决送达时已经消灭。在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个人认为不能机械地适用第二种观点。
赠与合同中受赠人先于赠与人死亡的处理方式。赠与人可在财产转移前无条件撤销赠与合同,但社会公益或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若赠与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财产损毁或灭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受赠人的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
房地产买卖合同的生效时间及相关问题。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必须符合一般生效要件及特殊生效要件如登记和共有人同意。房屋买卖合同必须登记才能生效,而未经登记的合同不具备生效力。共有人未书面同意的房屋买卖合同并非必然无效,而是效力未确定的合同。文章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司字号变更对合同的影响及相关的法律条款和程序。即使公司变更字号,原合同依然有效,但需要遵守合同变更的要件。变更后需刻制新印章并备案公安局,同时销毁旧印章,以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