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是用地单位根据法律规定向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用以弥补其因土地被征用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2、青苗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是用地单位向种植青苗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用以弥补因征地导致青苗毁损的损失。
3、附着物补偿费
附着物补偿费是用地单位向附着物所有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附着物包括房屋和其他设施,该费用用以弥补因征地导致附着物毁损的损失。
4、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是用地单位向被征地单位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用以弥补因征地导致的富余劳动力问题。
1、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和金额由市、县政府根据法律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
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取决于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该值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3、增加安置补助费
如果按照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无法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了这一规定。
政府征收农民土地应符合合法项目,并按照法定程序给予被征收人合理补偿。征收应先进行补偿,再进行征收。任何违反以上基本原则的征收行为都属于违法征收。被征收人有权拒绝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并通过申请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1、补偿标准争议
补偿标准争议应首先由县级以上政府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情况下,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进行裁决。
2、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为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3、征地信息公开纠纷
征地信息公开纠纷属于行政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民朋友遭遇“以租代征”后的维权方式。文章指出,如果与政府部门签订了无效的土地租赁合同,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确认其无效并要求返还土地。若被政府部门强行占地,可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阐述了行政侵权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占用土地行为属于行政侵权行为
代征地的性质,包括其定义、费用事项等。代征地是指城市建设工程中代征的公共用地,涉及征地土地使用权性质、项目来源和费用确定方式等。代征地费用按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计算,包括依据地块现状建筑面积、土地面积、整个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费用等来确定。此外,还存在一些
依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来评定工业用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文中指出出让工业用地时需遵循该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最低控制标准,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并严格执行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项目用地、出让年期和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