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的回避制度
时间:2025-09-30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侦查人员的回避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军队保卫机关和监狱狱侦部门行使侦查权。因此,这些机关中从事侦查工作的人员都应当回避。此外,在侦查阶段,有权参与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侦查机关或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成员也应当回避。
检察人员的回避
检察人员包括负责案件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以及有权参加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检察院实行承办人员阅卷、调查、集体讨论,检察长决定,重大问题提交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办案制度。如果仅对承办人员回避,将检察长、检察委员会成员排除在适用回避范围之外,显然与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相悖,也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此外,参加过本案侦查的侦查人员,如果调至检察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检察人员。
审判人员的回避
审判人员包括直接承办案件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以及有权参与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法院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成员。刑事案件的审判,除了由合议庭开庭审理、评论、作出判决裁定外,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时,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如果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成员具有法定回避理由而不回避,势必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此,他们应当是适用回避的对象。
重新审判中的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同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根据相关规定,担任过刑事案件某一次审判工作的人员不能再次担任该案的审判工作,他们应当回避。同样地,曾参加过本案侦查、起诉的侦查、检察人员,如果调至法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审判人员。这是因为他们在前一诉讼阶段对案件的认识可能会带入后一诉讼阶段,造成先入为主、主观片面的情况,从而妨碍后一阶段诉讼工作的公正进行。然而,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一审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当事人再次上诉时,原二审合议庭成员不必回避。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
我国刑事诉讼回避主体的界定
中国刑事诉讼中回避主体的界定,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人员需要回避的情形,如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关系、利害关系,或曾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等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情况。
-
对滥用申请回避权的应对措施
申请回避权在审判实践中的滥用问题。当事人滥用申请回避权主要表现在故意编造利害关系、向非承办人或合议庭部门提出申请、延迟申请回避和扩大回避范围等方面。针对滥用申请回避权的现象,不应只是简单地让承办人或合议庭主动退出,而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最高法院的相关
-
回避制度在诉讼法学理论中的划分
诉讼法学中的回避制度的理论划分。回避可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其中申请回避根据是否需要提出理由,又可细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自行回避和有因回避制度,但未确立无因回避制度。摘要完毕。
-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
-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
-
刑事案件中的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