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是一种网络支付模式,由具备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对接,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买方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使用账户支付货款,第三方通知卖方货款到账并要求发货。买方确认收货后再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将款项转至卖方账户。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新规,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将部分客户备付金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初始交存比例约为20%,最终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此举旨在纠正和防止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并引导支付机构回归业务本源。
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而是属于支付机构的客户。保障客户备付金安全涉及公众利益,一直是央行对支付机构监管的重中之重。
根据央行的安排,各支付机构首次交存的比例根据业务类型和分类评级结果综合确定,交存金额根据上一季度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计算,每季度调整一次。央行或商业银行不向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以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同时理顺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其回归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淼的解释,这项规范是针对支付机构的监管,普通消费者在网购和支付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十多年里,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多项监管文件和措施,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了加码监管。
2014年1月13日,国办107号文要求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协调金融机构的跨市场理财业务和第三方支付业务。
3月13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出函件,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支付业务。
3月14日,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流出,其中对支付转账限额的管理引起了热议。
4月10日,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规范了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交易限额、交易通知、赔付责任、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银行的相关风险管控等方面的问题。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P2P平台非法集资行为及其法律效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集资行为涉嫌集资诈骗罪,并受到《刑法》的明确处罚。受害者报案有助于使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并促进法治建设。
刑法中非法集资的判决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解释,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在100万元以上等情况下,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解释了集资诈骗的数额认定标准。最终,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还需考虑资金用途、归还数额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等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以及公司员工的刑事责任问题。对于单位犯罪,法院会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刑罚。公司员工的刑事责任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参与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共同犯罪的条件和处理方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