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非法集资活动盛行,严重破坏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会构成犯罪,那么如果非法集资没罪会有什么后果,关于非法集资罪的犯罪构成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非法集资罪的犯罪构成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1. 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欺骗手段骗取资金,破坏金融秩序,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具有欺骗性,容易扩散,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通常会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导致受害者(多为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遭受巨大损失,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3. 损害政府声誉和形象
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名义进行,实际上违法犯罪,不仅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还严重损害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非法集资的定义和犯罪构成要件
1. 非法集资的定义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渠道向社会公众或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以骗取资金为目的。刑法上的非法集资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
2. 犯罪构成要件
非法集资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对犯罪的成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非法集资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特别需要强调法律认可的单位作为犯罪主体,以便规范单位在非法集资行为中的责任。
(二)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对于单位犯罪,故意体现为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故意追求特定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
(三)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四)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非法集资行为主要包括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以及未按约定向出资人支付回报。
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
1. 未经批准违规筹集资金
非法集资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未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尤其是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的行为,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发行股票、债券等。
2. 承诺投资回报
非法集资行为通常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向出资人提供投资回报。犯罪分子以各种方式吸收资金,如提供种苗、商品销售等,承诺以收购、包销、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回报出资人。
3. 掩盖非法目的
为掩饰非法目的,犯罪分子通常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骗取资金的目的。